凌晨四点十七分,方媛的手机震动了一下。系统推送了一条加密通知,来自集团合规平台的技术日志更新。她看了一眼内容,没有停下脚步。
走廊灯光冷白,她的高跟鞋踩在地砖上发出规律声响。双肩包斜挎在肩,里面装着刚打印出的舆情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是陈雨桐团队在内鬼落网后三小时内整理完成的,标记为“S级关联事件”。数据显示,针对陈氏科技中东市场的抵制行动,并非民间自发,而是由一家注册于卢森堡的公关公司统一策划发布。
这家公司名叫“寰球声誉管理”,实际控制人指向周海涛。
方媛走进会议室时,叶曼琳已经等在那里。视频连线界面里,三位文化冲突专家正准备接入。为首的阿米娜教授开口第一句就说:“你们现在面对的不是市场问题,是信仰边界。”
方媛点头。她打开投影,将七国社交媒体上的抗议内容并列展示。相同话术模板、同步发布时间、固定关键词组合——这是一场有组织的信息战。而攻击的核心点集中在一点:陈氏产品设计“无视本地宗教符号”。
“我们不能解释。”方媛说,“我们要重新定义。”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最终方案定名为“文明融合计划”。核心策略是推出一款融合阿拉伯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元素的文化礼服,命名为“文化战甲”。设计工作由迪拜王室御用设计师牵头,陈氏提供量子芯片线路图作为纹样基础,通过算法将其转化为符合伊斯兰几何对称规则的藤蔓图案。
三天后,首件成品完成。
试穿会定在迪拜一座私人艺术馆举行。受邀者仅有十五人,包括海湾六国的皇室成员、时尚领袖和宗教学者。现场不对外直播,不设媒体席位,只允许记录影像用于后续评估。
灯光渐暗。模特缓步走出。
银灰色长袍随步伐流动,衣摆处嵌入的柔性光带开始闪烁蓝光,形成不断变化的回旋纹路。同步投影显示,这些纹样的生成逻辑源自古兰经文的音韵频率转化算法。每一道曲线都对应一段经文的声波数据重构。
全场安静。
一位沙特长老站起身,走到展台前仔细查看面料细节。他伸手轻触衣襟上的纹路,低声念出一句祷词。片刻后,他抬头看向方媛,鼓掌。
掌声响起。
消息在十分钟内冲上热搜。成为全球 话题。原本抵制的品牌商纷纷联系驻地代表,要求重启合作谈判。订单量在四十八小时内增长百分之三百。
但方媛没有放松。
她让程雪的技术小组追踪所有仍在传播的负面信息源。结果发现,尽管主阵地已被攻破,仍有大量小语种账号在东南亚、北非地区持续发布变体内容。这些文章标题统一使用《东方科技帝国的文化殖民》框架,配图经过二次加工,刻意扭曲礼服纹样,使其看起来像亵渎宗教符号。
资金链溯源结果显示,这些账号背后的运营费用均来自“寰球声誉管理”旗下的离岸账户。支付记录显示,他们雇佣了当地的意见领袖进行定向转发,单条报价根据影响力从五百到五万不等。
证据齐全。
方媛启动反制程序。她下令将对方发布的全部攻击素材收集归档,重新剪辑成一支三分四十秒的短片。视频开头是原版抹黑图文快速闪现,随后画面切换为设计过程实录:研究人员翻阅古籍、算法生成纹样、工匠手工刺绣、学者审核确认。
旁白只有一句:“当一家企业试图用恐惧阻止文明对话。”
结尾画面定格在各国儿童穿着迷你版“文化战甲”礼服的笑容上。背景音乐选用多国传统乐器合奏的和平主题旋律。
短片被投放在伦敦希思罗、巴黎戴高乐、迪拜国际机场的巨幕屏幕上,标题为《我们为何选择相信融合》。
二十四小时内,该视频播放量突破两千万次。多家国际媒体主动报道,称其为“企业应对文化冲突的典范案例”。更有评论指出,“寰球声誉管理”此前发布的文章已被列为虚假宣传典型,在德国和新加坡遭到监管机构调查。
与此同时,陈氏集团正式宣布聘请阿米娜团队为年度文化顾问。“科技谦逊原则”被写入新产品开发流程文件,要求所有海外项目必须经过本地文化适配性评审才能上线。
方媛坐在迪拜酒店顶层会议室里,正在进行视频复盘。叶曼琳出现在屏幕另一端,身后是纽约办公室的落地窗。
“下一步是什么?”叶曼琳问。
方媛拿起桌上的迪奥口红,拧开补妆。动作很慢,但她的眼神一直看着窗外的城市灯火。
她说:“南美。”
她合上口红盖子,金属外壳发出清脆的一声咔嗒。
此时,她的手机再次震动。一封匿名邮件刚刚送达,附件是一张模糊的照片,显示某个仓库内部场景,角落堆放着印有陈氏标志的包装箱,但封条样式与现行版本不符。
方媛点开照片放大,目光停在箱子侧面的一个手写编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