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赋役,推行“实征一条鞭”(有限度优化)
核心在清丈试点地区,尝试推行优化版的“一条鞭法”。将原有的田赋、徭役以及部分杂税合并折银征收,力求简化税目,减少中间环节盘剥。
关键调整,“量地计丁,相对均摊”, 在清丈厘清部分田亩的基础上,结合相对准确的人丁数据(同样困难重重),尝试更合理地分摊赋役银总额。
虽无法做到绝对均平,但力求改变“无地贫民重负”的局面。
“官收官解,火耗归公”。这是重中之重!严令赋役银统一由官府征收,直接解送上级或国库,禁止胥吏、里甲私自征收和转运!
同时,承认并规范“火耗”(白银熔铸损耗),制定统一、较低的“火耗”附加率,所得“火耗银”纳入国库或地方公帑,用于地方公务或补贴贫户,严禁官吏私吞!
此举意在斩断胥吏最大的灰色收入来源。
凡事有利有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官收官解”、“火耗归公”直接剥夺了无数胥吏和基层官吏的财路,遭遇了最顽强的抵制和阳奉阴违。
他们或消极怠工,或恐吓百姓不敢交银给官府,或巧立名目变相收费。推行举步维艰。
除了艰难的税制改革,朝廷也在尝试其它开源节流之法:
比如——追赃助饷(陆铮主导),利用厂卫力量,加大对贪墨官吏(尤其在西北赈灾、边饷发放中)的查处力度。
抄没的家产,部分用于填补亏空,部分用于特定赈济或军需。
虽是小补,但震慑作用不小,也缓解了部分燃眉之急。陆铮这把刀,用得更加精准。
——有限度开放海禁(李标、钱龙锡力推),在福建月港等传统口岸,尝试更规范地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征收“舶税”。
此举遭到保守派和担心倭寇复起的官员反对,进展缓慢,短期内税收增量有限。
压缩宗藩开支(试探性), 这是个火药桶!李标、钱龙锡小心翼翼地上疏,建议适当削减部分远支宗室过于奢靡的禄米和赏赐。
立刻引来宗室勋贵的集体反弹,哭诉“祖宗之法不可废”、“薄待天潢贵胄”。崇祯碍于宗法压力和内部稳定,只能暂时搁置。
朝廷在艰难推行深层改革的同时,对西北的军事行动并未停止,但策略有所调整:
换将——杨鹤被罢职下狱(崇祯需要一个替罪羊)。启用作风更为强硬、也更具军事才能的洪承畴(由延绥巡抚升任陕西三边总督)。
剿抚侧重,洪承畴奉行“以剿坚抚,以抚佐剿”。
集中有限兵力(延绥、甘肃、宁夏边军及部分京营),重点打击王嘉胤、高迎祥等大股主力。
对愿意受抚的小股,条件更为苛刻(需献出首领、解散部众、接受改编或屯垦安置),且洪承畴有足够手腕弹压可能的复叛。
洪承畴的军事打击取得一定成效。王嘉胤在山西遭重创后被杀(一说内讧),其部众分裂。
高迎祥、张献忠等部遭遇压力,被迫进行更大范围的流动作战,进入河南、湖广北部,暂时缓解了陕西压力,却将战火引向了更广阔的中原腹地。
李自成在高迎祥麾下表现突出,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剿抚并未能根除起义,只是暂时改变了其活动区域和形态。
陆铮虽坐镇京师,却放眼全局:
陆铮利用厂卫的威慑力和情报网,为清丈田亩的御史提供保护,为打击贪墨提供证据,为“火耗归公”政策的推行扫除地方障碍(抓捕公开抗命的胥吏头目)。
是李标、钱龙锡在地方推行改革最锋利的工具。
严密监控着改革引发的反弹。勋贵、豪强、胥吏集团的怨恨在积累,朝堂上反对“与民争利”、“动摇国本”的声音从未停止。
陆铮需要时刻评估这股反扑力量的强度和皇帝的态度变化。
包括对辽东和宣大的关注。袁崇焕利用难得的和平期,全力整训“辽西锋锐营”,与白杆军、关宁铁骑的协同日益精熟,大凌河城固若金汤。
宣大总督张宗衡的“劲旅营”虽仍有内部问题,但在重建堡垒和持续清剿小股蒙古袭扰中也得到锤炼。
通州新编车营的火器训练渐入佳境。陆铮要确保这些成果不被内乱打断。
最重要的——辽东。陆铮深知皇太极绝不会坐视大明内部调整。
厂卫的触角伸向蒙古草原,严密监视林丹汗残部及科尔沁等与后金勾结部落的动向,提防皇太极绕道蒙古的阴谋。
同时,也关注着朝鲜的动向(后金正加强对朝鲜的压榨,试图切断其与明朝的联系)。
崇祯的心情如同走钢丝。他看到了李标、钱龙锡、陆铮等人为挽救帝国所做的努力,北直隶和宣大试点地区清丈出的田亩和追缴的赋税。
虽远不及预期,但毕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开源”。洪承畴在西北的强硬手段也似乎遏制了流寇在陕西的肆虐(尽管蔓延到了他处)。
然而,阻力之大,远超想象。
每一次惩处豪强、每一次推行“火耗归公”遭遇的抵制,都让他感到皇权的掣肘。
勋贵宗室的不满、清流言官对厂卫“滥用职权”的弹劾(尤其针对陆铮在改革中的铁腕),从未停歇。
崇祯对陆铮的依赖越来越深,但看着陆铮手中那越来越庞大的厂卫网络和掌握的越来越多官员、豪强的“黑材料”,内心深处那份帝王固有的猜忌也在悄然滋长。
他需要这把刀,却也时刻警惕着这把刀会否反噬。
崇祯三年的春夏,大明帝国在一种诡异而脆弱的平衡中度过。
辽东无大战,只有零星的袭扰;西北的烽火暂时远离了陕西核心区,在中原蔓延;
深层的改革在试点地区艰难地一寸寸推进,如同在厚重的冰层上凿洞;朝廷的财政依旧窘迫,但追赃和有限的清丈、商税带来了一丝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