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顺帝年间,有一段时期,老天爷像是按下了暂停键,春夏时节,本该是雨水滋润万物的好时候,可京城上空却连一片乌云都难见。烈日当空,土地皲裂得像老树皮,庄稼蔫头耷脑没了生气。老百姓们急得直跺脚,求神拜佛忙得不可开交,而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汉顺帝刘保也慌了神—毕竟这大旱要是持续下去,百姓没饭吃,指不定要闹出多大乱子!
这位皇帝也算是“拼了”,亲自跑到德阳殿东厢,往那一坐,也不打伞也不遮阳,就这么硬扛着大太阳,眼巴巴盼着能把雨神给“晒”出来。可老天爷愣是不给面子,晒了好些天,嗓子都快喊哑了,天上还是万里无云。
就在皇帝愁得头发一把把掉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尚书周举。要说这周举,在朝堂上那可是出了名的“直肠子”,有啥说啥,一点不藏着掖着。皇帝心想,说不定他能有啥高招,赶紧把人召来,还专门给了个“特加策问”的待遇,意思就是:“周爱卿,赶紧的,快给朕支支招!”
周举倒是一点不客气,上来就开始“吐槽”。他说皇帝把汉文帝、光武帝那些好的治国方法全扔一边了,反而学起了秦朝的奢靡之风,整天就知道享受。宫里一堆宫女嫁不出去,成了“怨女”;宫外又有大把男人娶不上媳妇,成了“旷夫”。这阴阳失衡,老天爷能不生气吗?连年大旱,就是老天爷给的“警告”!这一番话,说得皇帝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可皇帝还不死心,过了几天又把周举叫来,拉着他的手,一脸诚恳地问:“爱卿啊,你就跟朕说实话,到底该咋办?”周举也不含糊,挺直腰板说:“陛下,您得好好用人!那些贪官污吏,见一个撤一个;还有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佞臣,离他们远远的!把这些人都收拾了,老天爷说不定一高兴,就下雨了!”
皇帝听完,心里那叫一个纠结。一边是被周举怼得心里直冒火,一边又担心再不下雨,自己这皇位都坐不稳。思来想去,一咬牙一跺脚,大手一挥——司徒刘崎、司空孔扶,撤职!这俩倒霉蛋估计到被免职那天都没整明白,咋就成了大旱的“背锅侠”。
不过,撤职完还得有人干活啊。皇帝又把大司农黄尚提上来当司徒,光禄勋河东王卓封为司空。一顿操作猛如虎,就盼着新官上任三把火,能把这旱情给“烧”走。
至于周举,虽然把皇帝狠狠怼了一顿,但毕竟说的是实话,皇帝也拿他没办法。这场大旱闹得京城鸡飞狗跳,也让大家见识了这位“硬核”大臣的厉害。
司马光说:周举以天下苍生为念,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讳,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就有不少大臣敢于谏言,才成就了文景之治。周举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他的谏言字字珠玑,直指朝廷弊端。虽说皇帝后续的人事调整,不知是否真能解决问题,但周举这种不顾个人安危,只为社稷着想的精神,值得后世铭记。身为臣子,就当如此,为君分忧,为民请命,这才是正道。
作者说:周举这波操作,简直是“职场反卷达人”!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敢这么不给皇帝面子,把朝廷里那些腌臜事儿一股脑抖搂出来,没点“虎气”还真干不出来。有人可能觉得他太莽撞,可要是大臣们都畏首畏尾,只说皇帝爱听的话,那国家还不得乱套?不过话说回来,皇帝最后这撤职换人,更像是一场“危机公关”,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不好说。但周举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啥时候,敢于说真话的人,永远都是社会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