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那个“不服就干”的年代,西南边陲突然就炸开了锅。永昌、益州、蜀郡的夷人兄弟集体拍桌子,把郡县衙门的大门都快踹烂了。为啥呢?原来当地官府收税跟割韭菜似的,今天要粮食,明天要皮毛,后天连草鞋都得交定额,压得大伙儿喘不过气。这时候,大牛部落的封离振臂一呼:“反了!”好家伙,一下子就聚集了十多万人马,比赶集还热闹。
这些起义军战斗力爆表,一口气端掉二十多个县城,把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官吏抓起来当球踢,顺带还抢了不少财物。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差点把茶杯摔了:“这还得了?西南都快成第二个江湖了!”益州刺史张乔更是急得直转圈圈,赶紧翻出花名册找人救火。这一翻,就翻到了杨竦——这位老兄虽然官衔只是个从事,却是个打仗的狠角色。
杨竦接到命令时,正在啃大饼呢。一听有仗打,立马把最后一口饼塞进嘴里,抄起家伙就点兵出发。他带着队伍日夜兼程,一路上还不忘给士兵们打气:“兄弟们,听说叛军囤了不少好酒好肉,打赢了管够!”士兵们一听,眼睛瞬间都亮了,行军速度直接翻倍。
很快,杨竦的军队和封离的十万大军碰上了。叛军仗着人多,在阵前咋咋呼呼,又是敲锣又是呐喊。杨竦却不慌不忙,眯着眼观察敌军阵型,突然大手一挥:“给我往人堆里扔石头!”原来他早就在路上设了伏兵,藏着一堆投石车。随着“轰隆轰隆”的巨响,石头像雨点一样砸进叛军阵营,瞬间就把对方的气势砸没了。
这还没完,杨竦趁着叛军混乱,亲自带着精锐骑兵从侧翼杀了进去。他骑在马上左冲右突,兵器挥舞得虎虎生风,活脱脱一个人形绞肉机。叛军哪见过这阵仗,吓得抱头鼠窜。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痛快,杨竦的军队一口气砍倒三万多人,还抓了一千五百个俘虏,把战场堆成了小山。
封离这下彻底慌了神,裤子都差点吓掉。他哆哆嗦嗦地杀掉几个同伙,揣着他们的脑袋跑到杨竦军营门口,“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杨大人饶命啊!小的有眼不识泰山,您大人有大量……”杨竦看着这个昔日的“刺头”,却没急着动手。他亲手把封离扶起来,还让人端来酒菜:“起来吧,都是自家兄弟,有话好好说。”
这一招可太绝了。杨竦不仅没惩罚封离,反而给他好吃好喝,还送了不少礼物。消息传开,其他三十六种夷人部落都惊呆了:“这杨大人,不按套路出牌啊!”没几天,这些部落的首领排着队来投降,还带着自家的特产,什么山珍野味、手工织物,把杨竦的营帐堆得满满的。
处理完叛军,杨竦的“复仇清单”才刚刚开始。他连夜写了封奏折,把那些欺压蛮夷的九十九个贪官污吏的名字全抖搂了出来。这些家伙平时作威作福,现在却哭爹喊娘,最后都被判了个“死缓”,也算是大快人心。
这场叛乱平定后,西南边陲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老百姓们编了歌谣到处唱:“杨大人来,石头开;杨大人走,太平有。”从此,杨竦的名字成了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连小孩哭闹,大人一说“杨大人来了”,立马就安静了。
司马光说
司马公曾叹:杨竦平叛,刚柔并济,堪称典范。战则雷霆万钧,诛首恶以立威;抚则春风化雨,安民心以固本。更难能可贵者,顺藤摸瓜,惩治贪腐,既平外患,又除内忧,此等谋略,非寻常武将所能及也。
作者说
杨竦这场平叛,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危机公关”教科书。面对十万叛军,他没搞“一刀切”的暴力镇压,而是先抡拳头再给甜枣,用实力让人服软,用诚意让人归心。更绝的是,他借着平叛的机会清理官场蛀虫,把西南地区的“毒瘤”连根拔起。看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解决问题都得讲究策略,光靠蛮力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