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西汉后宫最硬核的老太太,傅太后认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这位姑奶奶别的爱好没有,就爱跟人名分。一场围绕的大戏,硬是把朝堂搅成了一锅热热闹闹的胡辣汤,连皇帝都被折腾得晕头转向。
傅太后早年跟着定陶恭王刘康在封国生活,好不容易熬到孙子刘欣当上皇帝,这老太太心里的小算盘就打得噼里啪啦响:我孙子都当皇上了,我怎么着也得跟太皇太后王政君平起平坐!于是,她一拍桌子,大手一挥:去!告诉哀帝,就说我要个响亮的尊号!
这边傅太后野心勃勃,那边朝堂上却炸开了锅。傅喜、孔光、师丹三位大臣堪称反傅太后联盟,他们抱着祖宗礼法,脖子一梗,坚决不同意。傅喜作为傅太后的堂弟,本应是自己人,可偏生是个认死理的,他瞪着眼珠子说:祖宗规矩摆在这儿,哪能说改就改?傅太后想跟太皇太后齐尊,这不是乱了套吗!孔光更是摇头晃脑,引经据典,把历代礼法翻出来当挡箭牌;师丹也在一旁帮腔,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把傅太后的提议批得一文不值。
汉哀帝这下可成了夹心饼干。一边是亲奶奶傅太后天天在耳边念叨,眼泪鼻涕一把抓,哭诉自己这些年的不容易,不就是想要个名分;另一边是大臣们拿着竹简奏折,义正言辞地说着江山社稷、祖宗礼法。哀帝愁得头发大把大把掉,每天上朝就像上刑场,左看看傅太后的眼线,右瞅瞅大臣们严肃的脸,心里直犯嘀咕:这尊号到底给不给,真是要逼死我啊!
在这场拉锯战里,傅太后可不是吃素的。她见哀帝迟迟不松口,直接开启撒泼耍赖模式,在后宫里摔摔打打,指桑骂槐。哀帝被折腾得实在没辙,只好先拿师丹开刀,找了个由头就把他的官职给免了。傅喜也没逃过一劫,因为死活不配合,被打发回了老家,抱着侯爵的头衔,灰溜溜地走了。
这时候,朱博和傅晏两个投机分子嗅到了机会。朱博这人,向来是个见风使舵的主,他眼珠子一转,就和傅太后的堂弟傅晏勾肩搭背,凑到一块儿密谋:老太太想要尊号?这事儿包在我们身上!咱们帮她办成,以后还怕没好处?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在朝堂上四处活动,疯狂给傅太后的尊号计划打call。
他们逮着机会就给曾经反对傅太后的孔光穿小鞋。今天上个奏折说孔光办事不力,明天又在哀帝耳边嘀咕孔光居心不良。哀帝被他们忽悠得晕头转向,一怒之下,把孔光贬成了平民。孔光估计做梦都没想到,就因为坚持原则,一下子从朝堂大佬变成了平头百姓。
解决了拦路虎,朱博如愿以偿当上了丞相。他立刻给哀帝递上一份彩虹屁奏折,建议尊傅太后为帝太太后,傅太后的儿媳共皇后为帝太后。哀帝一看,终于不用再左右为难了,二话不说就批准了。
傅太后拿到尊号,那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她走路带风,见了太皇太后王政君,连个正眼都不给,张口闭口就喊人家。这称呼,搁现在就是当面喊老太婆,气得王政君直哆嗦,可又拿她没办法。从此,傅太后在后宫横着走,彻底成了西汉后宫的扛把子。这场尊号之争,看似是为了名分,实则是各方势力的一场博弈,有人丢了官,有人升了职,有人出尽了风头,也有人成了炮灰,把好好的朝堂搅得鸡飞狗跳。
司马光说
司马光捋着胡须,满脸痛心疾首:这傅太后,简直是乱了纲常!名分这东西,关乎礼制,岂能随意更改?汉哀帝身为一国之君,本应坚守正道,却被私情左右,听任傅太后胡来。傅喜、孔光、师丹坚持原则,本是为了江山社稷,可哀帝却不能明辨是非,轻易就把忠臣罢黜。朱博之流,见利忘义,阿谀奉承,为了讨好傅太后不择手段。如此下去,朝廷纲纪崩坏,西汉的衰败,从这场尊号之争就可见端倪啊!
作者说
这场西汉版的尊号争夺战,活脱脱就是一部精彩的宫斗剧+朝堂权谋剧。傅太后为了面子,拼尽全力争尊号;汉哀帝在亲情和礼法间摇摆不定,活活把自己整成了纠结体;大臣们有的坚守原则,有的见风使舵,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实,尊号不过是个幌子,背后藏着的是权力的博弈和利益的争夺。它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游戏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而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里,稍有不慎,就可能埋下灭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