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他海峡的反伏击战,虽以联军溃败告终,却也给林宸敲响了警钟。西洋诸国在舰船设计与海战战术上,仍有其独到之处。若无持续的技术优势与坚实的海军力量,仅靠一时之勇与外交手腕,难以在漫长的海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格物院与军工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上。
一、 格物院论争,新旧碰撞
格物院内,一场关于未来海军主力舰型的激烈辩论正在进行。一方是以徐元亮为首的“改良派”,主张在现有福船、广船基础上,吸收西夷盖伦船的部分优点,如增加船肋强度、优化帆装,打造“中西合璧”的强化型战舰。
另一方,则是几位受林宸影响、思想更为激进的年轻学员,他们拿着一些潦草却大胆的设计图,主张“颠覆性创新”。
“徐工,福船船型虽稳,但航速慢,逆风性能差!盖伦船亦有其局限!为何不能跳出窠臼?”一个名叫墨衡的年轻学员激动地指着图纸,“您看,若将船体造得更狭长,采用更符合流线……呃,就是水流之形的设计,减少水下阻力,再配合多层纵帆,逆风行驶能力必能大增!”
徐元亮眉头紧皱,指着图纸上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结构:“想法是好,但此等结构,龙骨、肋材强度如何保证?如此多的风帆,索具如何布置?水手如何操作?稍有不慎,便是船毁人亡!造船非是儿戏,需得脚踏实地!”
“可是徐工!林太师常言,‘法乎其上,仅得其中’!若连想都不敢想,如何能超越西夷?”另一个学员争辩道。
双方争执不下,几乎要吵起来。就在这时,林宸在苏明远的陪同下,悄然走进了格物院的议事堂。
众人见到林宸,连忙起身行礼。
林宸摆了摆手,走到争论的中心,拿起那张“激进”的设计图仔细端详,又看了看徐元亮那满是担忧的脸。
“元亮的顾虑,是老成之言。造船关乎将士性命,确需稳妥。”林宸先肯定了徐元亮,随即话锋一转,“然,墨衡等人之想,亦非无根之木。”
他指向图纸上的几个关键点:“船型狭长利于速,此理不错。至于结构强度……尔等可曾想过,并非只有加厚木板一途?若在关键节点,以精钢铸造构件进行加固、连接,是否可行?格物院新炼出的那种‘低碳钢’,韧性极佳,或可一用。”
徐元亮眼睛一亮:“钢铁构件?这……似乎可行!只是工艺……”
“工艺便是尔等需要攻克之难关!”林宸斩钉截铁,“还有这风帆索具,操作复杂,可否设计一套滑轮组与绞盘联动之机构,简化操作,减少所需人手?”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工匠和学员:“本阁知道,革新不易,充满未知与风险。但若不冒险,便永远只能跟在别人身后吃土!从今日起,成立‘新式舰船研发小组’,徐元亮任组长,墨衡等人为组员。元亮负责总体稳妥,把控大局;墨衡等人负责大胆设想,提供思路。双管齐下,并行研发!改良型战舰要继续造,加紧造!但这新概念战舰,也要投入资源,进行模型试验、局部验证!所需银钱、物料,优先保障!”
林宸一锤定音,既尊重了传统经验,又给年轻一代的奇思妙想打开了通道。徐元亮与墨衡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火花与决心。
二、 御前演示,铁甲初鸣
数月后,京郊皇家靶场。一场高度保密的武器演示正在进行,观礼者仅有崇祯皇帝、林宸及少数核心将领。
演示的核心,是格物院兵器局根据林宸提供的“后装线膛炮”基本原理,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一门略显粗糙,但结构完整的后装青铜野战炮。
兵器局大使亲自解说:“陛下,太师,此炮与以往前装滑膛炮不同。炮弹从后方装入,炮膛内有螺旋刻线(膛线),闭合机构借鉴了西洋燧发枪的闭锁原理加以放大强化。如此,气密性大增,射程、精度远超旧炮,且装填速度更快!”
随着命令下达,炮手熟练地打开炮闩,装入圆柱形尖头炮弹(同样是新设计),闭合,瞄准,击发!
“轰!”一声与以往不同的、更为沉闷震撼的炮声响起。远处作为靶标的厚木墙,应声被击穿一个规整的圆洞,而落点距离瞄准点,偏差极小!
崇祯皇帝看得目眩神驰,他虽不完全懂技术,但威力与精准的提升是直观的。“好!此炮若能量产,装备军中,何愁虏寇不灭?!”
林宸补充道:“陛下,此炮乃陆战利器。水师战舰若装备此类线膛炮,甚至更大口径的后装舰炮,在海战中对上西夷的旧式前装炮,将形成代差优势!”
兵部尚书激动道:“太师,当立刻下令,大规模铸造此炮!”
林宸却摇了摇头:“尚书大人,此炮虽好,但工艺复杂,良品率低,造价高昂。目前难以大规模列装。当务之急,是集中优秀工匠,建立标准化生产线,不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可先小批量生产,装备精锐及新式战舰,在实战中检验、改进。”
他看向崇祯:“陛下,技术优势需转化为持续的战力,而非一时之奇。臣建议,设立‘皇家军工总局’,统管全国军工研发生产,制定标准,严格质检,确保我军械之精良。”
“准!”崇祯毫不犹豫。他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力量,对林宸的支持愈发坚定。
三、 海事学堂,人才之本
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林宸的力主下,大明第一所专门培养海军军官和航海人才的“皇家海事学堂”在天津卫正式成立。林宸亲自出席了开学典礼。
学堂首批学员,除了从现有水师中选拔的基层军官,还有部分通过新式科举(含格物、算学等科)选拔上来的年轻士子,甚至还有少数如郑成功这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海商子弟。
开学第一课,由林宸亲自主讲。他没有讲四书五经,也没有空谈忠君爱国,而是在巨大的海图前,讲述世界格局。
“诸位,你们将来要驾驭的,不仅仅是脚下的舰船,更是大明的国运于波涛之上!”林宸声音沉静而有力,“你们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如何操帆使舵,如何瞄准开炮。你们更需要知道,欧罗巴诸国如何崛起于海洋?他们的贸易网络如何遍布全球?他们的殖民策略有何优劣?我们未来的对手,是谁?朋友,又可能是谁?”
他指着海图上的关键节点:“马六甲、好望角、美洲……这些地方,为何至关重要?我们该如何布局?”
学员们听得心潮澎湃,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海军军官的职责,远不止于战斗。
林宸最后说道:“记住,海权之争,是综合国力之争,是科技之争,更是人才与眼光之争!希望你们在这里,不仅能学到操船放炮的本事,更能练就一副洞察世界的慧眼,一颗勇于开拓的雄心!大明的未来,在陆地,更在海洋!”
四、 暗处低语,新的恐慌
林宸在科技与人才上的大力投入,以及南洋舰队的再次胜利与新式武器的传闻,让暗处的敌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不能再等了!此贼……此贼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世道!”阴暗的密室内,声音充满了绝望,“若真让他那什么新式战舰、犀利火器成了规模,还有我等活路?!”
“还有那海事学堂,培养的都是他的门生!长此以往,朝堂、军中、甚至这海上,哪里还有我们的人立足之地?!”
“必须在他羽翼彻底丰满之前……可是,如今他在朝中一言九鼎,军中根基深厚,江南势力也被他梳理了一遍,就连海上……郑家那小子也投靠了他……”
沉默良久,一个苍老而阴鸷的声音响起,带着破釜沉舟的狠厉:“既然明的暗的,都难以撼动他……那便只有行险一搏,搅动天下大势,让他顾此失彼!”
“如何搅动?”
“北边……那位皇太极,可不是易于之辈。他定然也得知了明人火器革新、海上扩张的消息。或许,我们可以‘帮’他一把,让他提前知晓一些‘细节’,甚至……给他送去一些他急需的‘东西’……”
“还有,听说林宸对海事学堂和格物院的那些宝贝学员、工匠,看得极重?若是那里出了些‘意外’,比如走水(失火),或者……闹了时疫……”
更恶毒、也更不计后果的阴谋,在绝望中滋生。他们意识到,常规手段已无法阻挡林宸推动的洪流,开始不惜引狼入室,试图借助外部强敌和内部破坏,来延缓甚至摧毁这艘正在加速的帝国战舰。
科技的跃升为海权奠定了基石,但暗处的风暴也正在酝酿。林宸站在时代浪潮之巅,一面推动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一面警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他知道,最终的较量,即将到来。
---
(第一百一十五章 风起青萍,巨浪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