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农业大学的试验田,在九月的晨光里铺展成一片整齐的绿。念衍背着装满种子和工具的背包,跟着指导老师陈教授穿过田埂,脚下的泥土带着湿润的腥气,和清溪村的黑土气息截然不同——这里的土壤偏沙质,肥力不足,还带着明显的板结痕迹。
“段念衍,”陈教授停下脚步,指了指面前一块不起眼的地块,“你是新生,试验田资源紧张,这块地先给你用。旁边是高年级学长学姐的试验田,有不懂的可以请教,但记住,农科研究讲究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的。”
念衍弯腰抓起一把土,指尖捻了捻,沙粒硌得慌,土壤里几乎没什么腐殖质。他心里清楚,这样的地块,普通种子的发芽率都会大打折扣,更别说要培育高产品种了。但他没多说什么,只是用力点头:“谢谢陈教授,我会好好利用这块地的。”
身后传来几声低低的嗤笑,三个穿着白大褂的学长走了过来,为首的高学长瞥了眼念衍手里的紫檀木盒,语气带着几分轻视:“新生?听说你带了自己培育的种子来?别是拿家里的普通种子来凑热闹吧,农大的试验田可不是随便玩玩的地方。”
另一个戴眼镜的学长附和道:“就是,我们跟着陈教授研究了三年,才勉强培育出抗倒伏的小麦品种,你一个新生,能懂什么育种?我看还是先跟着我们学学基础的田间管理吧。”
念衍握紧了手里的木盒,没有辩解。他知道,口舌之争没用,只有用实际成果才能说话。他想起陆衍说的“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百姓”,深吸一口气,转身开始整理地块——先深耕松土,再用带来的空间黑土按1:5的比例掺进沙质土中改良肥力,最后用稀释了十倍的灵泉水浇灌,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动作娴熟得不像个新生。
三个学长站在不远处看着,起初还带着看戏的心态,可看着念衍精准地控制着黑土和灵泉水的配比,甚至能用肉眼判断土壤湿度,眼神渐渐变了。高学长皱了皱眉,心里有些意外:这新生的田间操作,竟然比不少高年级学生还专业。
忙活了一整天,念衍终于把“金穗1号”小麦种子播进了地里。夕阳西下,他坐在田埂上,看着平整的地块,拿出陆衍给的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播种时间、土壤湿度、灵泉水配比等数据。晚风拂过,带来远处稻田的清香,他想起清溪村自家的试验田,想起筱棠说的“每一粒种子都藏着希望”,嘴角露出一丝坚定的笑容。
而此时的青山小学,念棠正面临着她教书生涯的第一个难题。
崭新的桌椅已经摆放整齐,教室里弥漫着空间硬木的清香,二十三个孩子坐在座位上,眼神里满是好奇和拘谨。可上课铃一响,麻烦就来了——最后一排的男生小宇突然站起来,把课本扔在地上,大喊着:“我不要上课!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回家放牛!”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其他孩子都吓得缩起了脖子。老校长站在门口,脸上满是无奈,悄悄对念棠说:“陆老师,小宇这孩子命苦,父母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过,性格叛逆,之前的老师都管不住他。”
念棠没有生气,她弯腰捡起地上的课本,轻轻拍掉上面的灰尘,走到小宇身边,蹲下身看着他:“小宇,你喜欢放牛吗?”
小宇愣了一下,没想到这个新老师没有骂他,反而问起了放牛的事,嘟囔着:“喜欢,放牛能上山跑,比坐在教室里舒服。”
“那你知道牛最喜欢吃什么草吗?”念棠笑着问,眼神温柔。
“当然知道,是嫩青草!”小宇脱口而出,眼里闪过一丝亮光。
“那你知道怎么让青草长得更嫩、更多吗?”念棠继续追问,“还有,你放牛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要算放了多少头牛,卖了多少钱?这些都需要知识呀。”
小宇挠了挠头,答不上来。念棠趁机把课本递给她:“我们今天就来学怎么算牛的数量,怎么种出更多的嫩青草,好不好?学会了这些,你以后就能当最厉害的放牛娃,还能帮爷爷奶奶算账呢。”
她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念棠打开陆瑶给的趣味教具图纸,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小木棍和彩纸,做成一个个小牛模型,开始用游戏的方式教数学。她把记忆草香包挂在教室的四个角,淡淡的清香弥漫开来,孩子们听课的注意力明显集中了不少。
小宇起初还坐立不安,可看着有趣的教具,听着念棠生动的讲解,渐渐被吸引了。当念棠让他上台计算“三头牛吃多少青草”时,他竟然准确地算出了答案,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那一刻,小宇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坐回座位时,腰板都挺直了不少。
第一节课结束后,念棠刚走出教室,就被其他几个老师围住了。李老师叹了口气:“陆老师,真佩服你,小宇从来没这么认真上过课。我们之前试过打骂、说教,都没用,你这方法太管用了。”
“是啊,”张老师附和道,“这教室里的香味也真奇怪,闻着让人心里踏实,上课都不犯困了。”
念棠笑着把记忆草的妙用告诉了大家,还拿出多余的记忆草香包分给老师们:“以后我们上课都挂上这个,孩子们记知识点会更容易些。另外,我想利用课余时间给基础薄弱的孩子补课,大家要是有时间,也可以一起参与。”
老师们纷纷点头,脸上满是赞同。老校长看着这一幕,欣慰地笑了:“陆老师,有你在,青山小学有希望了。”
傍晚时分,念棠坐在教室里,看着孩子们的作业本,嘴角忍不住上扬。虽然字迹还有些歪歪扭扭,但大多数孩子都能准确完成作业,尤其是小宇,不仅写得工整,还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头小牛,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陆老师,我以后要好好学习。”
念棠拿出纸笔,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告诉家人她在青山小学的情况,说孩子们都很可爱,她一定会好好教他们。写完信,她走到教室门口,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手腕上的银镯子在夕阳下闪着光。她想起苏婉的嘱咐,想起自己的初心,心里充满了力量。
而省城的念衍,也在宿舍里给家里写了信。他告诉父母,他的试验田已经播种,虽然遇到了学长的质疑,但他有信心培育出高产的小麦。他还说,农大的图书馆里有很多珍贵的育种资料,他每天都会去查阅,争取早日把空间技术和现代农学结合起来。
夜深了,念衍躺在床上,想起白天在试验田的场景,想起学长们质疑的眼神,心里暗暗较劲。他从背包里拿出那个小陶罐,里面是剩下的浓缩灵泉水,他小心翼翼地收好,心里默念:“一定要成功,不能让爸妈失望,不能让清溪村的乡亲们失望。”
与此同时,清溪村的段家小院里,筱棠和陆衍正坐在灯下,读着念衍和念棠寄来的第一封信。看着信里孩子们的成长与坚持,筱棠的眼眶湿润了,陆衍轻轻握住她的手:“你看,他们都长大了,能自己面对困难了。”
“是啊,”筱棠笑着点头,“他们就像田里的小苗,经历过风雨,才能长得更壮。”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试验田的禾苗上,也洒在乡村小学的屋檐上。念衍和念棠,这两个承载着家族希望的年轻人,在各自的战场上,用初心和坚持,一点点攻克难关,一步步靠近梦想。而他们身后的家人,就像最坚实的后盾,默默支持着他们,期待着他们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要不要我补充“念衍的小麦种子首次发芽,震惊了质疑他的学长”或“念棠发现小宇的绘画天赋,为他量身定制教学方案”的情节,让故事更有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