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七日(三)
陈航的回信比林晚预想的要快。
“我五点回家。我们谈谈。”
简单的几个字,读不出情绪。林晚放下手机,看着窗外连绵的雨。雨点打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蜿蜒的水痕,像是她心中那些未说出口的话。
她开始收拾房间,不是为了讨好即将回家的丈夫,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整洁的思考空间。她把钩织材料整齐地收进新买的收纳篮,擦干净餐桌,甚至煮了一壶咖啡——不是为了喝,只是喜欢那个香气,它让房子更像一个家,而不是战场。
下午五点整,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准时响起。陈航走进来,肩头被雨打湿了一片,手里还拿着一个文件夹。
“我买了你喜欢的栗子蛋糕。”他把一个小盒子放在餐桌上,语气谨慎。
林晚有些意外。这是他们刚恋爱时他常做的小浪漫,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谢谢。”她接过蛋糕,没有立刻打开,“咖啡刚煮好,要喝吗?”
陈航点点头,脱下外套挂好。这个日常的动作此刻却充满了紧张感。
他们坐在餐桌两端,像两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栗子蛋糕放在中间,尚未打开。
“关于小雨...”陈航率先开口,声音干涩。
林晚抬手制止了他:“不,先从我开始说。”
她深吸一口气,整理着心中的千头万绪。
“我失去工作三个月了,这三个月里,我感觉自己一点点在消失。不是突然的,而是缓慢的,像潮水退去一样,我的热情、我的欲望、我的存在感,一点点离我远去。”
陈航专注地听着,没有打断。
“那条雾霾蓝的裙子,我买了整整一周都没有试穿。我的钩织篮积了灰。我甚至不想吃饭,不想睡觉——不是因为不饿不困,而是觉得这些事都没有意义。”林晚的声音很平静,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然后我意识到,我不是抑郁,我只是在拒绝一个我不认可的生活。”
“不认可的生活?”陈航重复道,眉头微蹙。
“一个没有自我的生活。”林晚直视着他的眼睛,“一个只剩下‘陈航妻子’这个身份的生活。”
陈航低下头,沉默了片刻。
“我明白。”他终于说,“这几个月,我看着你一点点沉默下去,我很害怕,但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试着给你空间,又试着拉你出去,但好像都做错了。”
林晚感到鼻尖一酸,但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掉下来。
“然后我看到了那条短信。”她说,“周六晚上十一点,一个女同事。”
陈航深吸一口气,从带来的文件夹里拿出一份文件,推到林晚面前。
“看看这个。”
林晚打开文件,那是一份创业计划书,封面上写着“航晚设计工作室”。她惊讶地翻看内容,里面详细规划了一个小型设计工作室的运营方案,主打纺织品设计和定制钩织艺术。
“这是...”
“这是我和小雨一起准备的方案。”陈航说,“她不是我的同事,是我大学同学的妹妹,在一家设计公司做市场。我本来想等你状态好一点再给你看,给你一个惊喜。”
林晚愣住了,翻看着计划书的细节。里面不仅有市场分析、运营规划,还有对她作品的详细评估和推广策略。
“那条短信...”她喃喃道。
“那天晚上我临时找她要一些市场数据,她第二天就要出差,所以急着问我。”陈航苦笑,“我本想解释,但看你一直没问,以为你不在乎。”
长时间的静默笼罩了餐桌。雨还在下,敲打着窗户,像在为他们紊乱的心跳打拍子。
“你为什么从不告诉我你在准备这些?”林晚终于问。
“因为你那时状态不好,我不想给你压力。”陈航伸手,轻轻覆盖住她的手,“但我可能错了。我以为保护你就是给你空间,却不知道你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并肩作战。”
林晚看着两人交叠的手,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三个月来,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的接触。
“我也有错。”她轻声说,“我选择了沉默和猜疑,而不是沟通。”
陈航打开栗子蛋糕,切了两块,推给林晚一块。
“尝尝看,还是那家店的。”
林晚舀了一勺送入嘴里,绵密的奶油和栗香在口中化开。熟悉的味道唤起许多回忆——他们第一次约会后分享的那块蛋糕,庆祝结婚纪念日的蛋糕,还有她流产那天,陈航特意买来想安慰她却最终没拿出来的蛋糕。
“那天我买了蛋糕,”陈航突然说,仿佛读懂了她的心思,“但在医院门口,我看到你的表情,就知道那不是合适的时机。后来蛋糕坏了,被我扔掉了。”
林晚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滴在蛋糕上。
“我从来没告诉你,我有多想要那个孩子。”她哽咽着说。
“我知道。”陈航移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肩膀,“我也想要。但我们从没好好谈过这件事,好像一提起来,就会打破什么。”
他们就这样坐着,分享着同一块蛋糕,谈论着那个失去的孩子。这是两年来的第一次。
“我给她取了名字,”林晚小声说,“叫陈樱,樱花的樱。”
陈航的喉结动了动:“很好的名字。”
夜幕降临,雨渐渐停了。月亮从云层后露出微弱的光芒。
“关于这个工作室,”林晚指着那份计划书,“我想参与,不只是作为设计师,而是作为合伙人。”
陈航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
“但我有条件。”林晚说,“我们要明确分工,公私分明。而且,我要先完成我的课程和展览作品。”
“当然。”陈航点头,“我只是提供一个起点,方向由你决定。”
那晚,他们聊到深夜。不是激烈的争吵,也不是小心翼翼的回避,而是真正的交谈——关于失去的孩子的悲伤,关于失业的挫败,关于婚姻中的误解,也关于未来的希望。
林晚发现,当她终于说出那些沉默的重量时,它们变得轻了许多。
第十三天,林晚开始了新的生活节奏。
早晨,她学习线上课程;下午,她为展览创作作品;晚上,她与陈航一起讨论工作室的计划。家务不再是她一个人的责任,他们制定了分工表,每人负责不同的部分。
那条雾霾蓝的连衣裙成了她的工作服,上面不可避免地沾上了一些毛线碎屑,但她不再介意。物品本就是为人服务的,而非相反。
第十四天,她完成了“破茧”系列的第一件作品。那不是一个具实的茧,而是一个抽象的构造,用灰蓝色毛线钩织出缠绕和保护的感觉,中间透出金色的光芒,象征着从困境中诞生的希望。
她拍下照片,发给赵楠。不到一小时,就收到了回复:
“很有力量的作品。期待在展览上看到它。”
第十五天,林晚去了小雨工作的设计公司。不是出于怀疑,而是为了洽谈合作。
小雨是个活泼直爽的姑娘,扎着利落的马尾,一见面就热情地握住林晚的手。
“终于见到你了!陈大哥给我看过你的作品,太棒了!我们公司正好有个客户在找这种风格的艺术家合作。”
会谈很顺利。林晚不仅确认了展览的细节,还接到了第一个商业合作邀约——为一家新开的亲子餐厅制作一系列钩织装饰。
回家的路上,她买了一束鲜花。不是出于填补空虚的物欲,而是真心想为家里添一抹色彩。
陈航回家时,晚餐已经准备好了。不是精致的大餐,只是简单的三菜一汤,但餐桌上放着那束盛开的向日葵。
“今天和小雨见面怎么样?”陈航问,为两人盛饭。
“很好。我接了一个项目。”林晚尽量保持平静,但眼中的光彩出卖了她的兴奋。
陈航笑了:“看,我早就说过你的作品很出色。”
饭后,他们一起收拾厨房。林晚洗碗,陈航擦干放好。这个简单的协作,却让林晚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密。
晚上,林晚继续她的创作。陈航不再在客厅看电视,而是拿了一本书,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安静阅读。两人各做各的事,却共享着同一个空间的安宁。
林晚钩织着新的作品,一针一线都充满了意图。她不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钩织,而是为了表达自我,为了创造价值。
深夜,当她完成工作时,发现陈航已经睡着了,书滑落在他的膝盖上。林晚轻轻拿起书,为他盖上薄毯。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陈航安静的脸。林晚忽然想起七年前他们刚结婚时的样子——那时他们有着无尽的梦想和勇气,相信爱能克服一切困难。
也许爱真的能,但不是以她曾经想象的方式。不是浪漫的童话,而是日常的坚持;不是完美的和谐,而是分歧后的理解;不是永远的激情,而是平静的陪伴。
她轻轻吻了吻他的额头,低声道:“晚安。”
第十六天,林晚起了个大早。她穿上雾霾蓝的连衣裙,仔细打扮了自己。今天是父亲生日宴的日子,也是她第一次以“设计师林晚”的身份出现在家人面前。
母亲开门时,眼中闪过惊讶:“晚晚,你看起来...很好。”
林晚微笑着拥抱了母亲:“因为我很好。”
餐桌上,亲戚们照例问起她的工作和生育计划。但这次,林晚没有沉默或回避。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艺术展览,同时也在筹备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她平静地回答,递上自己的名片。
表妹接过名片,惊喜地说:“姐,你开工作室了?太厉害了!我有个朋友正好在找这种手工艺品。”
父亲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这个简单的动作充满了无声的支持。
回家路上,林晚接到赵楠的电话——她的“破茧”被选为展览的重点作品,将放在入口最显眼的位置。
挂断电话,她久久没有说话。
“怎么了?”陈航担心地问。
林晚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轻声说:“我只是想起了一周前的自己,那个连起床都不想的自己。现在,我有了展览,有了工作室,有了项目...这一切变化得太快了。”
“你害怕吗?”陈航问。
林晚想了想,摇头:“不,我只是感到...活着。”
第十七天,展览开幕日。
林晚站在画廊入口处,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悬挂在灯光下。“破茧”在专业的照明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质感,灰蓝色的部分沉静而复杂,金色的部分温暖而充满希望。
赵楠走过来,站在她身边:“很美的作品。很多观众在问创作者是谁。”
林晚深吸一口气,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这不是兴奋或紧张,而是一种确认——确认自己的选择,确认自己的价值。
陈航来了,手里拿着一小束白色雏菊。他把花递给林晚,轻声说:“我为你骄傲。”
展览很成功。许多人停留在“破茧”前,仔细观看,拍照,讨论。林晚听到一个陌生女人对同伴说:“看,这个作品就像在说我现在的状态。”
那一刻,她明白了创作的意义——不仅是自我表达,更是与他人心灵的对话。
回家时,夜已深。城市灯火通明,每一盏灯后面都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
“谢谢你。”林晚突然说。
陈航疑惑地看着她:“谢什么?”
“谢谢你等我。”林晚轻声说,“等我走出那片静默。”
陈航握住她的手:“其实,我也在静默中。只是我的静默不同——是忙碌的静默,逃避的静默。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困境。”
林晚靠在他肩上,感受着这一刻的安宁。
她知道,生活不会从此一帆风顺。工作室可能会面临挑战,婚姻还会有摩擦,失去的伤痛仍会偶尔袭来。但重要的是,她不再害怕这些磕磕碰碰。
因为她已经学会,在静默中倾听自己的声音,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微光。
回到家,林晚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钩针和一团新的毛线。不是出于习惯或逃避,而是出于选择和热爱。
一针,一线,一个新的作品开始成形。这次,她钩的是一对并肩飞翔的鸟——不是完美的对称,而是各有姿态,却又相互呼应。
陈航为她泡了一杯茶,放在桌边,然后继续看他的书。
在这个平凡的夜晚,林晚感到一种完整的满足。她不再是什么都不想要的空心人,而是重新找到了渴望——渴望创造,渴望爱,渴望生活本身。
静默的七日已经过去,但那份在静默中获得的清明,将伴随她走向未来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