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乡的双季稻丰收喜讯还在岭南各地流传,苏墨和周砚已背着红薯、玉米种子,踏上了前往梧州府北境的山路。北境多是连绵起伏的山地,土层较薄、水源稀缺,本地只能种些耐旱的杂粮,产量极低,百姓常年受饥。
“这深山里的村落散得很,最近的‘石崖村’还要走两个时辰,”引路的猎户赵二柱在前头带路,脚下的石子路崎岖难行,“村里的人祖祖辈辈种粟米,收成全看天,去年大旱,好多人家都断了粮,只能靠挖野菜、摘野果度日。”
苏墨掂了掂背上的种子袋,脚步不停:“红薯和玉米最是耐旱耐贫瘠,正好适合山地种植。只要试种成功,就能给山里人多一条活路。”
周砚背着药箱,一边拨开路边的荆棘,一边补充:“我查过农书,红薯藤蔓还能当饲料,玉米秸秆能烧火、能喂牲口,浑身都是宝。就是这两种作物都是外来的,山里人没见过,怕是要费些口舌。”
果然,抵达石崖村时,村民们围着红薯块根和玉米棒子,满脸茫然。村长老石爷捻着胡须,打量着圆滚滚的红薯,又戳了戳金黄的玉米穗:“苏大人,周医官,这玩意儿能吃?看着既不像粟米,也不像豆子,别是有毒的东西吧?”
“老丈放心,这都是经过京城试种的粮食,无毒无害,”苏墨拿起一块红薯,“这叫红薯,埋在土里就能长,产量极高;这是玉米,种在山坡上就行,颗粒饱满,磨成粉能做饼、能煮粥。”
村民们还是将信将疑。一名中年妇人抱着孩子,皱着眉说:“我们山里的土地薄,连粟米都长不好,这外地来的怪东西,能活吗?万一占了田,最后什么都收不到,我们冬天可就真要挨饿了。”
“是啊是啊,”有人附和,“而且我们也不知道怎么种啊,是像种粟米那样撒种,还是像种稻子那样插秧?”
苏墨见状,当即说道:“老丈,各位乡亲,我们划出五亩山地试种,种子、农具都由府衙提供。我和周兄亲自教大家耕种,若是收成不好,府衙补贴大家的损失;若是高产,收成全归村民。”
老石爷沉吟半晌,终是点了头:“苏大人之前帮着修水渠、推新稻,都是为了百姓。我们信你一次!”
次日一早,苏墨和周砚就带着村民们进山选地。他们选了一块向阳、土层相对深厚的山坡地,开始整地。苏墨挥舞着锄头,将地里的石块、杂草清理干净,又教大家把土地深耕细耙:“红薯喜松土,根要扎得深才能长得大;玉米要起垄种植,这样能保墒,还能防涝。”
周砚则负责处理种子。他把红薯切成带芽眼的块根,每块都保留两三个芽点:“种红薯时,芽眼要朝上,埋在土里三寸深,行距一尺,株距半尺,这样通风好,红薯才能长得饱满。”又指着玉米种子道:“玉米要先浸种催芽,用温水泡一夜,捞出晾干再播种,发芽率更高。”
村民们学得认真,但实操起来还是出了问题。有村民把红薯块根埋得太深,芽点迟迟钻不出土;有村民种玉米时行距太密,幼苗长得挤挤巴巴;还有人浇水太多,导致玉米种子腐烂发臭。
“苏大人,你看我这红薯,种下去三天了,怎么还没发芽?”一名村民急得满头大汗,指着自家的地块。
苏墨蹲下身,拨开泥土,只见红薯块根埋得足有五寸深,芽点已经发黑:“埋得太深了,阳光照不到,土壤里氧气不足,芽就烂了。我们重新补种,这次记住,只埋三寸深。”
周砚则在玉米地里查看,发现好几处种子都烂了:“浇水太多了,山地排水慢,种子泡在水里会烂根。玉米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就行,不用浇太多水。”
他们一边帮村民们补种、调整,一边耐心讲解。苏墨干脆卷起裤腿,亲自在地里示范:“种红薯要这样,芽眼朝上,用土轻轻盖住,压实就行,不能埋太实。”他一边说,一边手脚麻利地种了几株,动作渐渐熟练。
周砚则带着大家制作简易的浇水工具,用竹筒打通关节,做成水壶,既能控制水量,又方便浇灌:“以后浇水就用这个,每株红薯浇半壶水,玉米浇一壶,这样就不会多也不会少。”
然而,没过几天,新的麻烦又来了。山坡上突然出现了不少田鼠和野兔,专啃红薯的芽苗和玉米的幼苗,一夜之间,好几亩试种田的幼苗被啃得七零八落。
“这些畜生!”村民们又气又急,拿着棍棒在地里驱赶,可田鼠和野兔昼伏夜出,根本防不住。有人提议用毒药毒杀,却被周砚拦住:“毒药会污染土壤,还可能误伤家禽家畜,甚至让人误食中毒。”
苏墨沉思片刻,说道:“我们可以做些陷阱。田鼠喜欢打洞,我们在地里挖些深沟,沟里铺些细沙,田鼠掉进沟里就爬不上来;野兔怕光,我们在地里插些竹竿,挂上灯笼,晚上点亮,就能吓跑它们。”
周砚补充道:“我还可以用艾草、薄荷晒干,磨成粉末,撒在地里,这些气味能驱赶害虫和田鼠野兔,还能当天然的肥料。”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在地里挖了一道道深沟,又砍了竹竿,挂上灯笼;周砚带着大家采摘艾草、薄荷,晒干后磨成粉末,均匀地撒在田地里。果然,几天后,田鼠和野兔就少了很多,幼苗终于安全地生长起来。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得玉米幼苗东倒西歪,红薯藤蔓也被砸断了不少。村民们看着受损的庄稼,脸色都沉了下来。
“完了,这下彻底完了,”一名老人坐在田埂上,唉声叹气,“这新作物就是娇贵,经不住半点折腾,还不如种粟米稳当。”
苏墨却没气馁,他扶起一棵被砸倒的玉米苗,仔细查看:“玉米苗的根还没断,只要扶起来,培上土,还能活。红薯藤蔓断了也没关系,它的再生能力强,很快就能长出新的藤蔓。”
他率先动手,把倒伏的玉米苗一棵棵扶起来,用泥土压实根部。周砚则从药箱里拿出草药,捣成汁液,涂抹在红薯断裂的藤蔓上:“这是止血生肌的草药,能帮助藤蔓愈合,促进新枝生长。”
村民们见苏墨和周砚都没放弃,也重新燃起了希望,纷纷加入抢救的行列。大家分工合作,扶苗、培土、涂抹草药,忙了整整一天,终于把受损的庄稼都抢救了过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墨和周砚留在石崖村,天天泡在地里。他们教村民们给红薯打顶、摘侧芽,让养分集中供给块根;教大家给玉米施肥、培土,防止倒伏。苏墨还发现山里的草木灰肥力足,教大家收集起来,撒在地里当肥料:“草木灰能补钙钾,红薯吃了长得甜,玉米吃了颗粒饱满。”
周砚则每天巡查田地,发现病虫害就及时用自制的草药水防治。有一次,玉米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就用烟草叶泡水,过滤后喷洒在叶子上:“烟草叶里的尼古丁能杀死蚜虫,还不会污染庄稼。”
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红薯和玉米长势喜人。红薯藤蔓爬满了山坡,郁郁葱葱;玉米长得秆粗叶壮,结出了饱满的玉米穗。村民们看着长势喜人的庄稼,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之前的疑虑早已烟消云散。
收获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村民们拿着锄头、镰刀,兴高采烈地来到地里。苏墨挥起锄头,小心翼翼地挖开红薯地,一串串饱满的红薯从土里滚了出来,红皮白肉,沉甸甸的;周砚则和村民们一起掰玉米,金黄的玉米穗挂满了枝头,每一个都颗粒饱满。
“哇!这么大的红薯!”一名村民举起一个足有几斤重的红薯,兴奋地大喊,“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红薯!”
经过一天的收割、晾晒,五亩试种田的收成出来了:红薯亩产竟达三百斤,玉米亩产也有两百斤,比本地粟米的亩产高出了三四倍!
老石爷捧着金黄的玉米穗,激动得热泪盈眶:“苏大人,周医官,你们真是活菩萨啊!有了这两种作物,我们山里人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村民们纷纷围上来,不停地道谢。有人拿出刚挖的红薯,洗净后蒸熟,递到苏墨和周砚手里:“大人,尝尝我们种的红薯,又甜又面!”
苏墨咬了一口,红薯的香甜在口中化开,心中满是欣慰:“乡亲们,这是大家辛勤劳作的成果。接下来,我们会把红薯和玉米种子分给各个山村,派农官教大家种植,让所有山里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周砚也笑道:“红薯不仅能蒸着吃,还能煮着吃、烤着吃,磨成粉能做红薯干、红薯饼;玉米能煮粥、做玉米饼,还能酿酒。以后大家的日子,定会越来越红火。”
当晚,石崖村的村民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晚宴。大家把红薯、玉米做成各种美食,摆了满满一桌。篝火旁,村民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中。
苏墨和周砚坐在篝火旁,看着村民们开心的笑容,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没想到在山里推广新作物这么顺利,”周砚喝了一口玉米酒,说道,“刚开始还担心村民们不接受,没想到大家学得这么快。”
苏墨点了点头:“山里的百姓淳朴实在,只要能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就会全力配合。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岭南各地推广红薯和玉米,让平原种双季稻,山地种红薯玉米,岭南的百姓就再也不会受饥馑之苦了。”
“我已经让人准备了更多的种子,”周砚说道,“还编写了红薯和玉米的种植手册,详细记载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的方法,方便百姓们学习。”
苏墨微微一笑:“好!只要我们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为他们做事,岭南一定会越来越繁荣,百姓们也一定会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篝火熊熊,照亮了村民们的笑脸,也照亮了苏墨和周砚前行的道路。他们知道,推广新作物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坚守本心,就一定能让岭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机,让每一位百姓都能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