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苍子的发现,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沈清徽心中激起了长久的波澜。那株被精心移栽到小院角落、用破瓦罐小心护着的幼苗,代表着一个潜力无限的未来。但沈清徽深知,潜力需要实力去兑现,远水难解近渴。眼下,夯实根基、加速原始资本积累,依旧是重中之重。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片早已被发现、并初步利用起来的苦茶树。
之前为了快速换取银钱,她只是对炒制工艺进行了最基础的改良,去除了大部分苦涩,保留了山野清气,制成了“山野清茶”。这种茶在王婆子的渠道和货郎那里颇受欢迎,为小院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但沈清徽清楚,那仅仅是利用了信息差和一点点口味改良,技术门槛并不高,很容易被模仿。一旦有人窥破关窍,这点优势将荡然无存。
“回味斋”的订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米糕生意固然可喜,但利润有限,且受原材料和人力制约明显。她需要一个更具核心竞争力、利润更高、且能建立技术壁垒的产业。
茶叶,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必须是更好的茶。
这一日,天刚蒙蒙亮,沈清徽便带着陈砺上了后山,直奔那片苦茶林。经过这段时间的休养和沈清徽有意识的施肥管理,茶树的长势比之前更加旺盛,嫩绿的新芽在晨露中舒展,散发着淡淡的植物清香。
“今日采摘,需更讲究。”沈清徽一边示范,一边对陈砺讲解,“只取一芽一叶,或至多一芽两叶初展的嫩梢。老叶、病叶、虫蚀叶一概不要。采摘时用指尖轻提,不可用指甲掐断,以免损伤茶青,影响后续发酵。”
陈砺认真听着,默默记下要点。他现在不仅是护卫和勘探者,也逐渐参与到沈清徽的各项“产业”之中。他学得极快,手上动作从一开始的笨拙,很快变得精准而轻柔,采摘下来的茶青整齐地放入垫着干净软布的背篓里,避免挤压。
沈清徽看着他专注的侧脸和沉稳的动作,心中微微点头。这把“利刃”,正在被她打磨得越来越趁手,用途也越来越广。
采摘回足够的高品质茶青,接下来的工序才是真正的关键。
在小院一角,沈清徽早已让陈砺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土灶,上面放着一口她特意让王婆子从镇上淘换来的、光滑厚实的铁锅。这是她进行“技术升级”的核心工具。
“之前的‘山野清茶’,杀青不足,揉捻随意,火候把控全凭感觉,只能算是不难喝的粗茶。”沈清徽将采摘回来的茶青薄薄地摊晾在干净的竹席上,让其自然萎凋,散去部分水分和青草气。她对站在一旁认真观摩的陈砺说道,“今日,我们试制新茶。”
她的眼神变得专注而锐利,仿佛回到了前世,在宫廷中旁观那些顶尖茶师为帝王后妃制作贡茶时的场景。那些繁琐到极致、精准到毫厘的工艺,那些对火候、时机、力道妙到巅毫的掌控,此刻在她脑海中一一浮现,并与当下简陋的条件相互印证、融合、简化。
萎凋适度后,最关键的一步——杀青,开始了。
沈清徽亲自坐在灶前,掌控火候。她让陈砺烧的是松木,因其火力稳定,带有淡淡的松烟香,若运用得当,可与茶香相得益彰。
“火候是灵魂。”沈清徽紧盯着锅温,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过高则茶焦味苦,过低则青气不除,涩味难消。需得文火慢焙,掌心悬于锅上三寸,感灼热而不觉刺痛,方是适宜。”
她一边说,一边将适量的萎凋叶投入锅中。霎时间,水汽蒸腾,带着浓郁的青草气息。沈清徽赤手探入锅中,此举让陈砺瞳孔一缩,几乎要出声阻止,但想起规矩,硬生生忍住,双手如同穿花蝴蝶,快速而富有韵律地翻炒、抖散、焖压。
她的动作看似随意,实则每一分力道、每一次翻动的时间间隔,都蕴含着前世积累的无数经验与智慧。她在利用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防止氧化,同时蒸发水分,软化叶片,为下一步的揉捻做准备。
陈砺屏息凝神地看着,他虽不懂茶道,却能感受到沈清徽那双手在灼热铁锅上舞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常人的冷静与精准控制力。那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融入骨子里的、对“道”的领悟。
杀青到恰到好处,叶片变得柔软,青气散去,转为熟香。沈清徽迅速将茶叶起锅,摊晾。
接下来是揉捻。这一步旨在破坏茶叶细胞组织,让茶汁渗出,便于冲泡,同时初步塑造外形。
“力道要匀,方向要一致,不可胡乱搓揉。”沈清徽一边示范,一边解释,“如同为筋骨舒络,过轻则汁不出,过重则形碎味浊。”
陈砺尝试着上手,他控制力量的本事极佳,但在这种精细活上还是显得有些僵硬。沈清徽也不苛责,只是耐心纠正。大部分工作还是由她亲自完成。在她看似轻柔的揉捻下,茶叶逐渐卷曲成紧结的条索,表面附着一层细密的茶毫,浓郁的茶香开始散发出来。
揉捻完毕,便是最后的干燥定型,也是决定茶叶风味走向的最后关口。
沈清徽再次调整灶火,这一次要求更低的温度,慢火慢烘。
“干燥如同淬火,急不得。需将水分缓缓逼出,锁住香气,固定形态。”她将揉捻好的茶叶均匀铺在干净的竹焙笼上,置于灶上,小心地控制着距离和火候。
这个过程极其耗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沈清徽就守在灶旁,不时用手感受茶叶的干湿度,调整焙笼的位置。陈砺则默默地负责维持稳定的火势,添柴减薪,一丝不苟。
空气中,茶香逐渐演变。最初的青草气早已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越来越浓郁、越来越醇厚的香气。那香气中,似乎蕴含着阳光、雨露、山野的精华,清新中带着蜜韵,悠长而沁人心脾,与之前“山野清茶”的清淡截然不同!
连对茶道一窍不通的陈砺,都忍不住深深吸了几口气,只觉得精神为之一振。
数个时辰后,当沈清徽用手指轻轻一捻,茶叶瞬间成末,干度恰到好处。她终于将焙笼移开,熄灭了灶火。
新茶制成!
与之前颜色暗淡、形状不一的“山野清茶”相比,眼前的新茶条索紧结、乌润显毫,形态优美了许多。而最令人惊异的,是那扑鼻的香气,清雅高长,带着独特的山野气息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由松木炭火赋予的暖甜香。
沈清徽取来少量,放入一个洗净的陶碗中,冲入沸水。
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如同沉睡的精灵苏醒,汤色清澈,呈现出明亮的黄绿色。一股更加馥郁、层次分明的茶香随着蒸汽升腾而起,弥漫在整个小院。
沈清徽端起陶碗,先观其色,再嗅其香,最后轻轻啜饮一口。
茶水入口,微苦,但转瞬即化,一股强烈的回甘如同山泉般从舌底涌出,迅速席卷整个口腔!香气在唇齿间萦绕不去,喉韵悠长,令人神清气爽!
成功了!
尽管受限于工具和材料,远不及前世贡茶的极致,但相比于之前的“山野清茶”,这已经是质的飞跃!无论是香气、滋味还是韵味,都提升了数个档次!
陈砺看着沈清徽脸上那细微的、却真实存在的满意神色,心中也松了口气,同时涌起一股与有荣焉的感觉。
“此茶,名曰‘云雾翠影’。”沈清徽放下陶碗,为这新茶定下了名字。名字既点出了其生长环境,也描绘了其翠色清影汤色与形态。
她看向陈砺,眼神明亮:“此茶制法,便是我们下一步立足的根本。其工艺,尤其是对火候的精准把控,是外人难以轻易模仿的核心。从采摘到炒制,每一环都需严格遵循今日之法。”
“陈砺明白!”陈砺沉声应道。他知道,这“云雾翠影”将是他们撬动更大市场的利器。
沈清徽看着竹焙笼中那乌润诱人的新茶,心中盘算开来。这茶,不能再像“山野清茶”那样通过货郎零散售卖,也不能轻易交给王婆子。它的价值,需要更高级的渠道来兑现。
或许,该让周瑾那边,提前动一动了?或者……通过谢长渊的“锦绣阁”?
知识变现的关键一步,已然迈出,并且踏得比预想中更加坚实。
小院之中,茶香新韵,预示着一段全新的征程,即将开启。而在这醇厚的茶香背后,是沈清徽超越时代的见识与智慧,以及陈砺这把日渐锋利的“利刃”,无声却坚定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