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的汗水与激情渐渐沉淀为日常,高中的学习生活步入正轨。周五下午,按照学校惯例,是全校大扫除的时间。
高一(1)班的劳动委员站在讲台上分配任务:“……米小圈,李黎,你们两个负责擦黑板和清理讲台。”
被分到同一组,两人似乎都已经习以为常。米小圈甚至在心里偷偷雀跃了一下,这比去打扫布满灰尘的卫生死角或者去拖满是水渍的走廊要好多了。
他们走到讲台上。经过一周的使用,墨绿色的黑板被各科老师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古文和英文单词,粉笔灰在从窗户透进来的光柱中飞舞。
李黎挽起校服袖子,露出纤细的手腕,率先拿起一块半湿的抹布,利落地开始擦拭黑板左侧的区域。她的动作有条不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湿布过后,留下清晰湿润的痕迹,粉笔字迹迅速消失。
米小圈也赶紧拿起另一块抹布,学着她的样子,从右侧开始擦拭。起初,他有些笨拙,力道不均匀,偶尔会留下模糊的水痕或者掉下粉笔灰疙瘩。他偷偷瞄了一眼旁边的李黎,她的区域已经擦完了一大半,黑板露出了干净的墨绿色底子,效率惊人。
他深吸一口气,不再急躁,开始模仿她的节奏和手法。从上到下,稳稳地、均匀地用力。渐渐地,他也找到了感觉,擦拭的速度快了起来。
当两人擦拭的区域逐渐向中间靠拢时,一种无需言语的配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米小圈注意到李黎擦到高处时,需要微微踮起脚尖,他便主动将自己刚刚擦完下方、还干净的抹布递过去,换下了她那块已经沾满粉笔灰、需要清洗的抹布。
李黎愣了一下,接过干净的抹布,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继续擦拭高处。而她自己,则在米小圈低头清理讲台边缘的粉笔灰时,顺手用板擦将黑板上方角落一些干涸的、难以用湿布擦掉的字迹痕迹仔细地清理干净。
他们没有商量谁擦哪里,也没有划定界限,但他们的动作却像是经过排练一样流畅。一个人擦拭主体,另一个人就清理边角;一个人清洗抹布,另一个人就继续擦拭;一个人清理讲台上的粉笔头,另一个人就用干布将黑板边缘的水迹擦干。
米小圈负责去水池清洗变得浑浊的抹布。当他端着拧得半干的干净抹布回来时,看到李黎正站在黑板前,用干布进行最后的抛光。夕阳的金光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她微微仰着头,仔细检查着是否还有遗漏的痕迹,那神情就像在对待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他走过去,将干净的抹布递给她,自己则拿起板擦,将讲台槽里积累的粉笔灰彻底清理干净。
当最后一点粉笔灰被倒入垃圾桶,整个黑板光洁如新,讲台也一尘不染时,两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动作。
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成果,米小圈心里涌起一股奇异的满足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完成了劳动任务,更是因为这种默契配合带来的愉悦。
“好了。”李黎将最后一块抹布晾在讲台边的挂钩上,轻声说。
“嗯,好了。”米小圈点点头。
他们相视一笑,那笑容里带着完成共同任务后的轻松,以及一种心照不宣的融洽。没有过多的语言,但刚才那十几分钟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交接,都成了最好的交流。
这种在日常劳动中培养出的默契,与军训汇演时那种充满仪式感的同步不同,它更细微,更生活化,却同样牢固。它让米小圈觉得,他们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伙伴,更是可以一起面对任何琐碎日常的、可靠的战友。
当其他同学还在忙碌着扫地、拖地、整理桌椅时,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肩站在干净的讲台前。窗外是傍晚喧闹的校园,窗内是渐渐安静下来的教室。这一刻,平凡的劳动也因为有了彼此的配合,而变得充满了暖意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