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0 号的军理工校园还裹着元宵节的味道,主干道旁的红灯笼没拆,寒风里却已透着几分科研团队集结的紧迫感。
书林背着装满实验笔记的背包,刚走到科研楼前,就看见郭院士站在台阶上,身边围着五六位师兄师姐。
有的穿着军装,肩章闪着细碎的光;有的拎着厚重的设备箱,镜片后藏着温和的笑。
“卫书林!磨磨蹭蹭的干什么?”
郭院士先看见了她,语气依旧带着点严厉,却对着身边人逐一介绍,
“这是你们的小师妹卫书林,战机算法这块,她钻得深。”
“书林师妹!好久不见!”
一个穿浅灰色羽绒服的师兄率先挥手,笑容熟稔。
书林眼睛一亮:“江师兄!您也来啦?上次您帮我改的算法模型,在模拟测试里准确率提高了三个百分点呢!”
这位江屿师兄是郭院士前些年的学生,现在在航天科工做算法优化,去年书林去交流时还受过他指点。
江屿笑着拍了拍她的肩:
“这次基地测试需要算法和硬件配合,我正好来搭把手。
对了,给你介绍下,这位是赵辰师兄,这位是张弛师兄,还有这位是宋辉暄师姐,他们仨刚从西北边防部队调回来。还有这位是黄燕玲师姐。”
旁边穿军装的赵辰立刻伸手,掌心带着点粗糙的薄茧:
“师妹好,早就听老师说你算法底子扎实,这次山里信号复杂,还得靠你优化抗干扰模块。”
书林连忙回握,脸颊微热:“赵师兄客气了,我还想向您请教野外环境下的应急操作呢。”
“小师妹好!我是张弛,搞飞行器结构的,之前在西北试飞场待了三年。”
另一位穿军装的师兄也伸手,笑容爽朗,
“老师常提起你,上次你发表的那篇抗干扰论文,我还拿去给团队做参考了!”
书林再次热情回握:
“张师兄好,我还有很多要向您学习的地方。”
“别谦虚,老师的关门弟子,肯定有两把刷子!你别看他老人家严厉,不知道对我们夸你时候的多得意!”
旁边拎设备箱的师姐拍了拍她的肩,
“我是宋辉暄,负责传感器这一块,第一次见你,不过常听江屿提你,说你改代码比他当年还拼!”
“宋师姐放心,我把之前的测试数据都整理好了,路上还能再优化一版。”
书林刚说完,就被郭院士敲了下后脑勺:
“别光说不练!
一会儿把你的算法原理拿出来,让张弛看看。
他在极端环境下的设备调试经验足,能给你提提建议。”
书林刚要说话,又被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师姐拉了拉胳膊:
“我是黄燕玲,搞设备校准的,之前在实验室跟你视频对接过光学参数,还记得不?”
书林恍然大悟:“黄师姐!原来您就是那个凌晨三点帮我远程调镜片参数的老师!”
“别叫老师,叫师姐就行!”
黄燕玲笑着摆手,郭院士却在旁边敲了敲台阶:
“都别只顾着闲聊了!
书林,把你这次带的算法给他们讲讲,他们几个都懂实战,让他们帮你把把关!”
书林赶紧掏出笔记本,江屿和赵辰凑过来,赵辰指着其中一页的参数:
“师妹,你这个抗低温阈值设置得有点保守,山里夜里能到零下十五度,电芯活性会下降,算法得再补个动态调整模块,我给你看看之前边防测试的实战数据。”
说着就从背包里掏出个防水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测试记录。
“我之前也考虑过,就是没实际数据支撑……”
书林话没说完,郭院士就叮嘱江屿:
“你把当年在高原测试的算法适配经验也跟她说说,别让她走弯路。”
李昀这时也到了,手里拎着光学镜片保护盒和一盒小蛋糕,笑着递给大家:
“各位师兄师姐好,我早上烤的,大家尝尝。
辉暄师姐、燕玲师姐,咱们的镜片保护盒我额外包了防水膜,一会儿再一起核对下参数?”
郭院士瞪了李昀一眼:“就等你了!”
却还是接过小蛋糕。
师兄姐们笑着打趣,“李昀师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风采更胜从前!”
“好了,别站在风里聊!”
郭院士拍了拍手,语气恢复严肃,
“都把设备清单拿出来核对,半小时后出发。
书林跟江屿、赵辰、张弛一组,负责核心部件的初步检查;
李昀跟宋辉暄、黄燕玲一组,传感设备出任何问题,你们三个一起担着!”
众人齐声应下,书林跟着三位师兄往车上搬设备,江屿还在跟她讲高原算法适配的要点,赵辰和张弛则帮她把设备箱牢牢固定在车架上:
“山里路颠,这些精密部件得固定好,别晃坏了。”
书林看着身边忙碌的师兄师姐,心里充满了干劲。
有熟悉的前辈引路,有新认识的伙伴帮忙,真是人生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