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衍生篇?跨洲寻脉 第二十三卷 第二章 驱动瓶颈,月镜校准破排斥
“星际符号驱动源” 的融合实验进入关键阶段,良渚遗址的能量提取实验室里,聂小满团队将玉琮的双螺旋符号能量注入 “驱动核心容器”,敦煌玉眼的金色防护能量紧随其后 —— 然而,当两种能量在容器中相遇时,却没有形成预期的 “螺旋交织流”,反而相互碰撞、排斥,容器壁上甚至浮现出 “淡红色的能量火花”,探测仪显示 “能量融合度仅 30%,远低于 80% 的安全阈值”。
“是能量频率的‘基础偏差’!” 陈院士通过远程系统分析数据,语气带着焦急,“玉琮能量的基础频率是 3.8 赫兹(对应地核能量),玉眼能量是 5.2 赫兹(对应防护能量),两者相差 1.4 赫兹,强行融合只会引发能量爆炸!我们需要找到‘频率校准介质’,让两种能量实现同步共振!”
莉莉立刻翻阅《护脉传承人日记》,在 “远古星际航行记录” 的新显影页中,发现一组 “月球符号与双螺旋符号叠加” 的图谱,旁注写道:“月镜为衡,调合星能”。“‘月镜’就是月球背面的反射装置!” 莉莉激动地喊道,“远古先民在星际航行时,就是用月球反射装置的能量,校准不同文明的符号能量频率 —— 我们可以让嫦娥六号调整反射装置,将‘定向引导波’转化为‘频率校准波’,注入驱动核心!”
此时,距离原生文明枢纽的 “1 年倒计时” 已过去 1 个月,若不能在 1 个月内解决能量排斥问题,后续的探测器升级、航线测试都将错过救援窗口期。周院士立刻协调嫦娥六号团队:“反射装置的‘扇形阵列’需要重新调整角度,将校准波的频率稳定在‘4.5 赫兹’(玉琮与玉眼能量的中间值),同时要避开半人马座 a 星方向的‘符号干扰带’,防止被残余势力察觉!”
嫦娥六号团队连夜启动调整程序,当扇形阵列的角度对准良渚遗址的能量提取实验室时,校准波开始缓慢注入驱动核心 —— 容器中的绿色与金色能量不再碰撞,而是围绕着校准波形成 “淡蓝色的能量过渡层”,融合度从 30% 逐步提升至 50%、70%,最终稳定在 85%,形成 “三色螺旋驱动流”(绿、金、蓝),探测仪显示 “驱动源功率达到预期的 120%,可支撑探测器抵达半人马座 a 星”。
“成功了!” 实验室里响起欢呼声,聂小满看着稳定的能量流,感慨道:“远古先民的智慧,果然能跨越时空帮我们解决难题!”
但欢呼声还未消散,嫦娥六号的监测系统突然发出警报 —— 月球背面的反射装置遭受到 “远程符号干扰”:干扰信号从 “半人马座 a 星方向” 传来,频率与校准波完全一致,导致扇形阵列的角度开始 “不规则偏移”,校准波的稳定性骤降,驱动核心的融合度也随之跌至 75%。
“是三角星簇残余势力的‘星际干扰’!” 林晓盯着干扰信号的来源轨迹,语气凝重,“他们在半人马座 a 星周边部署了‘符号干扰卫星’,能实时监测地球的符号能量活动,一旦发现威胁,就通过星际信号实施干扰 —— 这说明他们已经察觉到我们的救援计划,想从技术源头阻止我们!”
更糟糕的是,干扰信号中还夹杂着 “虚假的原生文明信号”—— 信号模仿原生文明的 “紧急邀约符号”,却在其中隐藏 “错误的星际航线坐标”,若探测器按照错误坐标航行,将直接驶入 “星际符号陷阱区”(充满黑色扭曲符号的能量乱流)。
“必须建立‘符号信号防火墙’!” 卡洛斯立刻联合 “青少年星际符号实验室”,启动 “全球分布式抗干扰网络”:数十万志愿者的设备同时释放 “月球星芒符号的加密信号”,覆盖干扰信号的频率;李博士则优化 “信号识别算法”,将 “原生文明的星芒标记” 设为 “唯一可信标识”,过滤所有虚假信号。
经过 3 小时的紧急对抗,远程干扰信号被成功屏蔽,嫦娥六号重新调整反射装置角度,校准波恢复稳定,驱动核心的融合度回升至 85%。但团队也意识到,残余势力的干扰不会就此停止 —— 他们很可能在后续的探测器航行途中,设置更多 “星际符号障碍”,跨星际救援的难度远超预期。
“我们需要提前‘模拟星际干扰对抗’!” 莉莉做出部署:陈院士和李博士负责构建 “半人马座 a 星航线的干扰模型”,预测可能遇到的干扰类型;林晓和卡洛斯则基于模型,研发 “探测器的实时抗干扰系统”,确保航行中能快速应对突发干扰;聂小满团队则继续优化驱动源,提升其 “抗干扰能力”,即使遭遇干扰,也能维持基础功率。
与此同时,“羲和四号” 探测器的升级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工程师们将 “三色螺旋驱动源” 安装在探测器的 “核心舱”,并加载 “符号能量补给系统”—— 系统可通过星链节点的能量坐标,在航行途中吸收星际符号能量,补充驱动源消耗,进一步缩短航行时间至 1 年 10 个月,确保能在原生文明枢纽崩塌前抵达。
深夜,良渚遗址的能量提取实验室里,驱动核心的三色螺旋流仍在稳定旋转,莉莉将 “月球校准波的参数” 拓在日记的新一页,写下:“残余势力的干扰,是对我们守护星际和平决心的考验。下一段旅程,我们不仅要带着驱动源穿越光年,更要带着对抗干扰的智慧与勇气,冲破所有障碍,完成与原生文明的跨星际约定。”
远处,“羲和四号” 的升级已进入尾声,探测器的机身闪烁着三色螺旋流的光芒,仿佛在向宇宙宣告:地球文明的跨星际救援,即将启航。而半人马座 a 星方向的原生文明信号,仍在持续传输,像是在等待着来自地球的 “希望之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