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当代续脉 第八章 手稿显脉,跨国联薪
数字档案馆 “文明拼图”“纹饰找茬” 模块的受欢迎程度,远超团队预期 —— 上线仅一周,访问量就突破 10 万次,评论区里满是用户对史前文明的好奇与对护宝故事的追问。按照计划,团队开始整理近代护宝人的资料,准备搭建 “护脉故事馆” 板块,张守业从家中带来的一个旧木盒,却意外揭开了一段未被知晓的历史。
木盒里装着张老生前收藏的沈敬之手稿复印件,其中一份标注 “1957 年未公开” 的 “文明传承计划”,让众人驻足 —— 手稿中,沈敬之详细记录了自己的设想:“欲让中华文明永续,需做三事:一为整理史前文物脉络,二为记录近代护宝事迹,三为促国际文明对话,待后世有条件时,以新技传之众人。” 手稿末尾,还附着一张手绘的 “文明传承链条图”,从史前四大文明到近代护宝人,再到未来的 “青少年传承”,脉络清晰如绘。
“沈敬之当年就想到了现在的数字档案馆!” 林晚秋抚摸着手稿上泛黄的字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的设想变成现实 ——‘护脉故事馆’不仅要展示护宝人的日记、工具,还要用数字技术让故事‘活’起来。”
团队决定以手稿为蓝本,打造 “护脉故事馆” 的三大子板块:“史前脉络馆” 用动画还原古河道交流场景,结合补录的文物数据,展现 “四族共生” 的历史;“近代护脉馆” 将张老的修复日记、陈默的转运清单、李藏的登记册制成可交互的数字文档,用户点击文字就能看到对应的实物照片与故事解说;“未来传承馆” 则专门展示青少年的创意作品,从研学营的 “文明纹饰壁画” 到数字档案馆的 “拼图成果”,全方位呈现新一代的守护热情。
在整理非遗传承资料时,陈念安还带来了苏州护脉非遗工坊的最新成果 —— 匠人们将红山玉猪龙纹、古蜀鱼鸟纹融入苏绣、玉雕,制作出一系列 “文明传承手作”。团队将这些手作的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加入 “护脉故事馆”,观众不仅能看到成品,还能跟着视频学习简单的纹饰刺绣,体验非遗技艺与史前文明的碰撞。
就在 “护脉故事馆” 即将上线时,佛罗伦萨博物馆的马可发来视频通话,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已经整理好意大利出土的‘丝绸之路上的东方玉器’数据,包括汉代玉璧、唐代玉饰,这些玉器的纹饰与你们的史前文明纹饰有传承关系,希望能与数字档案馆实现数据联动,让观众看到‘史前交融 — 丝绸之路’的完整脉络。”
团队立刻与马可团队展开跨国协作,在数字档案馆中增设 “文明对话馆” 板块 —— 左侧展示良渚万流玉琮、仰韶彩陶等史前文物数据,右侧呈现意大利的丝绸之路玉器信息,中间用动态线条连接两者的纹饰关联,点击线条就能查看 “从史前鱼鸟纹到汉代玉璧云纹” 的演变过程。马可还特意录制了一段解说视频,用中文介绍:“五千年前,你们的先民沿古河道交流;两千年前,丝绸之路让东西方文明相遇,这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
“护脉故事馆” 与 “文明对话馆” 同步上线当天,团队在良渚遗址举办了一场线上线下结合的 “文明传承分享会”。线下,张守业、陈念安、李建国三位护宝人后代,向现场观众讲述祖辈的故事;线上,马可与意大利观众一起体验 “文明对话馆”,实时分享自己的感受。当小宇代表青少年上台,讲述自己在红山遗址发现石器残片的经历,并展示数字档案馆中自己制作的 “史前交流漫画” 时,弹幕里满是 “向小守护者学习”“也要为文明传承出份力” 的留言。
分享会结束后,团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反馈 —— 有高校申请成为数字档案馆的 “研学合作基地”,有非遗工坊希望加入 “文明手作” 板块,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在评论区留言,询问下次研学营的报名时间。沈青崖看着不断跳动的消息,对众人说:“沈敬之的‘文明传承计划’,现在有了更多人的参与,这才是真正的‘永续’。”
深夜,良渚数据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团队还在讨论数字档案馆的后续升级计划 —— 他们想加入 “文物声音馆”,用科技还原史前陶器的敲击声、护宝人修复文物的工具声;还想开发 “线下研学地图”,标注四大遗址的参观路线与体验项目,让更多人能亲身走进文明发源地。
窗外,莫角山宫殿基址在月光下静静矗立,仿佛在注视着这场跨越时空的 “文明接力”。从沈敬之的手稿到数字档案馆的上线,从近代护宝人的默默坚守到青少年的主动参与,从国内的文物补录到国际的数据联动,中华文明的 “多元一体” 精神,正以全新的方式,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