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树林子一役的硝烟散尽,“雪狼”支队押解着俘虏,携带着缴获的武器和那几份至关重要的信件,凯旋而归。胜利的喜悦在队伍中洋溢,但作为指挥官的林锋和李满仓、王向阳等人,却已经在冷静地复盘这场“苏军情报”引发的战斗。
支队指挥部里,马灯的光晕下,几人围坐在粗糙的木桌旁。
“这次打得痛快!”李满仓灌了一口热水,抹了把嘴,“这帮兔崽子,以为抱上国民党的大腿就了不起了,还不是被咱们一锅烩了!”
王指导员仔细看着那几封密信,眉头微展:“证据确凿,国民党勾结伪满残余,破坏和平的罪名是跑不了了。这对我们今后的政治斗争非常有利。”
林锋则铺开了地图,用缴获的铅笔在上面勾画着:“支队长,指导员,仗是打赢了,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 他的语气平静而客观。
“哦?什么问题?”李满仓收敛了笑容。
“首先,是情报的核实与运用。”林锋指向桦树林子的位置,“苏军提供的情报大体准确,但细节缺失。比如,他们只说了大概人数和装备,但没有明确指出敌人依托林场工事构筑了简易防御体系,也没有提到那两处隐蔽的侧翼火力点。这次是‘夜莺’小组提前侦察摸清了,如果我们是直接强攻,伤亡会大很多。”
王指导员点头:“是啊,依靠别人,终究不如靠自己。我们的情报网络必须加强,尤其是对这类地方武装和敌特活动的监控。”
“其次,是新老队员的磨合。”林锋继续道,“战斗中,新补充的队员虽然勇敢,但在复杂地形下的战术协同还是生疏,有个别小组出现了脱节。而部分老兵,包括孙大勇排长,在突击时还是习惯性地冲得太猛,虽然个人勇武可嘉,但也脱离了小组掩护,容易陷入险境。”
孙大勇就站在旁边,听到这话,黝黑的脸庞微微泛红,瓮声瓮气地说:“队长,俺……俺知道了,以后一定注意。”
林锋对他点了点头,没有责备,只有提醒:“大勇,你的勇猛是好事,但要用在刀刃上。我们要的不是个人英雄,是整个‘狼群’的胜利。严格的战术纪律,是为了让更多的兄弟活下来,打更多的胜仗。”
李满仓深以为然:“林队长说得对!不能光图痛快!以后训练,还得狠抓协同,老兵要带好头!”
“第三,是我们的装备和后勤。”林锋指着缴获的那几挺歪把子机枪和掷弹筒,“这些东西能补充我们的火力,但也暴露出我们自身装备的不足和杂乱。弹药补给、装备维护,都是大问题。老张他们用缴获零件改造装备的思路是对的,但规模太小,效率太低。我们得想办法建立更稳定的补给渠道,哪怕是土法的。”
这次战斗,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雪狼”支队在复杂环境下生存和作战的能力。胜利背后,是依然存在的短板和挑战。
随后的几天,宁安支队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停滞不前。林锋根据战斗总结,立刻调整了训练计划。
训练场上,增加了更多复杂地形下的班组对抗演练,重点强化新老队员之间的配合与信任。林锋亲自下场,讲解每一个战术动作的要领,强调火力衔接与位置互补。
针对侦察能力,他给“夜莺”小组增加了更苛刻的训练科目,要求他们不仅要摸清敌人的明哨暗堡,还要尽可能绘制出精确的阵地草图,评估敌人士气和指挥官特点。
后勤方面,老张带着几个人,在林锋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建立一个小型的修理所和工具作坊,将缴获和交换来的零件分门别类,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修复损坏的武器,甚至尝试仿制一些简单的装备配件。
思想的统一也在持续。王指导员利用这次战斗的实例,在全体队员大会上深入剖析,讲明为何要依靠群众、为何要注重情报、为何要严守纪律。那些被俘的“光复军”士兵的供词,以及缴获的密信,都成了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林锋站在训练场边,看着汗流浃背却眼神坚定的队员们,看着那些在老兵带领下逐渐褪去青涩、动作变得凌厉的新兵,看着孙大勇开始有意识地在冲击前回头确认队友的位置……
他感受到,这支队伍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不仅仅是军事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种内在气质的蜕变。他们开始真正理解为何而战,开始将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洪流,开始在血与火的考验和复杂局势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敏锐、更加团结。
暗流汹涌,压力从未消失。但在这压力之下,“雪狼”这支年轻的队伍,正如一颗被冰雪覆盖的种子,顽强地汲取着养分,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迎接更大风暴的那一刻。而林锋,这位来自未来的“狼牙”,正小心翼翼地引导着这个过程,确保它朝着最坚实、最正确的方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