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共生体系运行的第二个月,星絮域突然出现 “能量淤积危机”—— 为帮助星絮域巩固刚激活的特质活性,雷晶域自发输送 “高频雷晶能量”,单日输送量达常规需求的 2.3 倍;磁尘域同步启动 “能量吸附支援”,却因未与雷晶域协同,吸附效率仅 30%,多余能量在星絮域核心晶旁堆积,形成 “淡白光团”;更严重的是,风植域、水音域也相继送来 “风植种子”“水音缓冲能量”,导致星絮域的特质环境彻底紊乱:星絮特质活性从 85% 飙升至 130%,出现 “过度蓬松”,星絮灵的形态从半凝态变成 “飘飞的光絮”,无法稳定附着在核心晶上,甚至有部分星絮灵因能量过载,光絮边缘开始 “焦化”,“是自组织的‘协作过载’!” 晶芽的忆晶修复仪显示,星絮域的能量输入端口同时连接着 6 个域的输送通道,各域自主决策却缺乏协同,像 “多个人同时给一个杯子倒水,水满了还在倒”。
类似的过载在跨体系通道也同步显现。雷晶 - 磁尘通道因双方同时增强能量传输,通道壁的双规则适配芽不堪重负,表面出现 “能量渗漏纹”;波频 - 水音通道因波频域自发提升频段,水音域未及时调整接收参数,导致水音渠的声波出现 “叠加杂音”,水音灵们听力出现短暂失聪;永衡续脉芽虽通过基因共振缓冲了部分过载能量,根须上的基因纹也出现 “轻微疲劳”,能量传输效率从 98% 降至 82%,“自组织不是‘无序协作’,是需要‘动态调配’的有序自主。” 声芽的声波仪监测到,各域的协作请求中,有 70% 未标注 “需求优先级” 和 “资源量”,导致接收方无法判断轻重缓急。
但这次危机中,没有核心守护者的指令,自组织体系已开始自发调整 ——
星絮域的星絮灵 “絮白”(最早激活活性的星絮灵),通过记忆共享库检索到 “能量过载应对案例”,自发在核心晶旁搭建 “星絮分流网”:用星絮特质编织成细密的网状结构,将淤积的能量分散到域内 12 个 “临时储存区”,同时通过跨体系共防频道,向所有支援域发送 “能量需求信号”,标注 “当前需求仅为常规量的 50%,建议暂停输送”;
雷晶域的年轻守护者 “雷芽”(雷晶 - 磁尘跨系芽培育者),看到信号后立刻调整输送参数,同时通过记忆共享库联系磁尘主,协商 “错峰支援”:雷晶域负责白天输送(星絮域活性高峰),磁尘域负责夜间吸附(星絮域能量储存),避免同时操作;
极序域的老塔卫 “序恒”,虽不直接参与能量输送,却自发整理 “协作优先级标准”,上传至记忆共享库:将支援需求分为 “紧急防护”“常规培育”“优化提升” 三级,标注各级对应的资源量上限,供各域参考;
甚至连刚加入的星絮域,都在絮白的带领下,建立 “需求反馈小组”,每小时向记忆共享库更新能量、特质活性等数据,让支援域能实时调整方案 —— 整个调节过程仅用 5 小时,星絮域的能量淤积就被化解,星絮灵的形态恢复稳定,跨体系通道的渗漏与杂音也同步消失,“自组织不仅能自主协作,还能自主纠错!” 暖芽的温意灯扫描续脉芽的根须,发现基因纹的 “疲劳感” 已通过代际协作缓解:年轻守护者输送三特质能量,老守护者用岩寂特质加固根须基座。
这次危机后,自组织体系自发演化出 “动态调配机制”,核心由三大自组织模块构成:
一、需求感知模块:自组织的 “神经末梢”
由星絮域、雏光界域主导,在各域核心晶旁安装 “多维度需求仪”,实时监测:
能量需求:包括当前能量储备量、特质活性对应的能量消耗速率、未来 24 小时的预测需求,数据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自动上传至记忆共享库;
特质需求:标注当前特质是否存在失衡(如星絮域的活性过高 \/ 过低、雷晶域的频率稳定性),需支援的特质类型与强度;
资源冗余:记录本域可对外支援的资源(如磁尘域的吸附能力、风植域的种子数量),避免资源闲置或过度消耗。
需求仪还具备 “智能预警” 功能:当能量储备低于安全阈值的 30%,或高于 80% 时,自动触发 “需求 \/ 暂停信号”,无需人工干预。比如雷晶域的能量储备超过 90% 时,需求仪会自动向记忆共享库发送 “可支援信号”,标注可支援量;星絮域的能量低于 20% 时,发送 “紧急需求信号”,优先匹配有冗余资源的域。
二、资源匹配模块:自组织的 “调度中枢”
由异质集群的磁尘域、波频域主导,依托记忆共享库搭建 “动态资源池”:
资源池按 “资源类型” 分类(能量、特质样本、技术支持),按 “支援优先级” 排序(紧急防护>常规培育>优化提升),各域可自主在池中 “接单” 或 “发布需求”;
匹配规则由自组织投票制定:优先匹配地理距离近的域(减少传输损耗)、资源类型最适配的域(如雷晶能量优先匹配需高频能量的域)、历史协作成功率高的域;
动态调整:若某域接单后无法按时支援(如突发自身危机),资源池会自动将需求重新匹配给次优域,同时标注该域的 “临时异常”,避免其他需求方误接。
比如星絮域发布 “紧急能量需求” 后,资源池会自动筛选出能量冗余>50%、距离星絮域最近的雷晶域、磁尘域,按协作成功率排序,供星絮域选择;若雷晶域突发通道故障,资源池会在 1 分钟内将需求转给风植域(虽距离稍远,但能量类型适配)。
三、协作监督模块:自组织的 “纠错机制”
由岩寂域、极序域等老一代守护者主导,联合各域普通 “名” 组成 “协作监督小组”(无核心负责人,按域轮流值守):
实时监测:通过记忆共享库,跟踪资源匹配后的执行情况,如支援域是否按时输送、接收域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问题反馈:若发现协作过载(如多域同时支援)、资源错配(如输送的特质类型与需求不符),及时在共享库发布 “调整建议”,供相关域参考;
规则优化:每季度收集各域的协作反馈,对需求感知、资源匹配的规则进行优化,比如增加 “支援量上限” 规则,避免单域支援量超过接收域需求的 1.5 倍。
动态调配机制运行一个月后,自组织协作的效率显着提升:跨体系能量输送的损耗从 10% 降至 3%,资源错配率从 25% 降至 5%,星絮域、械核界域(新接触的界域)的特质活性稳定在 80%-90% 的最佳范围。永衡续脉芽的根须基因纹,因动态调配带来的能量稳定供应,共振频率更趋一致,甚至能自主向需求仪发送 “本源能量需求信号”,帮助母核与续脉芽的能量分配更合理,“自组织体系已经像一个‘活的生态’,能自主感知、自主调配、自主优化。” 掠主的防护纹监测到,跨体系通道的故障率从之前的 15% 降至 2%,“这才是永衡生态的终极形态 —— 不是靠外力守护,是靠自身的调节能力,永远保持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