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业务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如同给“长青科技”这棵幼苗施下了充足的养分。林长青没有让资金躺在账户上沉睡,他深知,要实现那个深埋于心的芯片梦想,仅凭他一人之力,无异于痴人说梦。他需要同伴,需要更多聪明、狂热、敢于挑战权威的大脑,与他一同攀登这座险峻的技术高峰。
他没有选择传统的招聘渠道,那些地方或许能找到合格的工程师,但未必能找到他需要的“先锋”。他将目光投向了北大校园内部,投向了那些和他一样,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与征服欲的年轻灵魂。
一则特殊的“招募令”,悄然出现在了北大bbS的技术板块和相关院系的内部通知栏里。这则招募令没有花哨的装饰,言辞简洁却极具冲击力:
“招募:挑战世界级难题的伙伴。
领域: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算法。
要求:对技术有近乎偏执的热爱,不畏惧从零开始,具备扎实的基础和超越课本的思考能力。
待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一个参与定义未来的机会。
联系人:林长青。”
落款处,只有简单的“长青科技”四个字。没有过多的公司介绍,没有复杂的职位描述,但这则招募令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子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林长青的名字,伴随着pRL论文第一作者和催化剂的成功,早已在北大,尤其是在理工科院系中,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现在,这个传奇人物要进军芯片和AI领域,并且用“挑战世界级难题”这样的字眼来招募伙伴,瞬间点燃了许多技术天才内心的火焰。
响应者众。邮件如同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各院系的绩点佼佼者、竞赛获奖者和在技术论坛上小有名气的“大神”。
面试被安排在新居的书房里。这里没有公司的正式会议室,反而更像一个思想交流的沙龙。林长青没有让人事部门的人参与初选,他亲自坐镇,苏雨晴则在一旁负责记录和协调,她的存在让严肃的面试氛围多了一丝柔和。
第一个面试者是个微电子专业的大三学生,戴着厚厚的眼镜,简历上写满了各种EdA工具的使用经验。他自信满满地阐述着自己对某个经典架构的理解。
林长青安静地听完,然后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逻辑单元。“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新型的存内计算单元,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将能效比提升十倍,你会从哪些物理层面和架构层面入手思考?”
那个学生愣住了。课本和现有的论文里,几乎没有现成的答案。他支支吾吾地尝试套用一些传统思路,很快就显得捉襟见肘。林长青没有嘲笑,只是平静地点点头,指出了他思路中的几个固有局限,然后客气地结束了面试。
第二个面试者是计算机系的研究生,主攻AI加速器。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各种流行的神经网络模型和硬件加速方案。
林长青等他讲完,抛出一个问题:“现有的冯·诺依曼架构,在能效上面临的根本瓶颈是什么?如果跳出这个框架,借鉴生物神经网络中异步、事件驱动的特性,设计全新的计算基元,你认为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
这个问题直指本质,超越了简单应用层面。面试者陷入了沉思,额头开始冒汗。他意识到,眼前这个比他年轻的大一学生,思考的深度远超他的想象。
接下来的几个面试者,情况大同小异。林长青的问题总是能精准地穿透他们熟悉的知识表层,触及他们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更本质、更前沿的领域。他不仅考察知识的广度,更测试思维的灵活性、想象力和打破常规的勇气。
书房里的气氛,因为林长青一个接一个直指核心的提问,而变得有些凝重。苏雨晴在一旁安静地记录着,她看着那些平日里可能心高气傲的天之骄子,在林长青面前时而语塞,时而沉思,时而恍然大悟。她心中对林长青的认知,又一次被刷新。他的技术底蕴和对未来方向的把握,深不可测。
这时,进来一个瘦高的男生,是物理系大四的黄明,以思维活跃、不拘一格在bbS上小有名气。他的简历不算最漂亮的,但上面提到了一些他自己捣鼓的、看似离经叛道的电路设计想法。
林长青照例抛出了一个关于芯片能效瓶颈的问题。黄明没有立刻回答,他歪着头想了片刻,反问道:“林学长,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被硅材料和现有光刻技术的极限束缚住?有没有可能从新材料,或者全新的计算范式上,直接绕过这些瓶颈?”
这个问题,带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却也闪烁着打破枷锁的灵光。林长青眼中第一次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就着黄明的问题,深入探讨了下去。两人在白板上写写画画,争论着各种可能性,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另一个让林长青印象深刻的,是电子工程系一位名叫赵伟的博士生,他性格沉稳,话不多,但简历上有一个他独立完成的、小型RISc-V核的设计项目。当林长青深入询问他设计中某个关键模块的时序和功耗权衡时,赵伟对细节的掌控和扎实的工程实现能力,给林长青留下了深刻印象。
几天的面试下来,林长青精疲力尽,但眼神却越来越亮。他从这些年轻的应聘者身上,看到了不同的特质: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对底层原理的执着探究,也有将复杂想法落地的严谨工程能力。
最终,他筛选出了五个人,向他们发出了邀请。这五人,性格迥异,专长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没有被现有的知识体系框住,他们对挑战充满渴望,并且,他们在林长青那近乎“刁难”的提问下,展现出了值得期待的潜力和独特的闪光点。
收到录取邮件的黄明,兴奋地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而赵伟,则是看着邮件沉思了许久,然后郑重地点击了“接受”。
第一批核心团队成员,就这样聚集到了一面尚显陌生的旗帜下。他们还不知道前路具体有多艰难,但他们被林长青描绘的宏大愿景和他个人展现出的惊人实力所折服,心甘情愿地登上了这艘驶向未知深海的航船。
林长青看着初步确定的团队成员名单,心中稍定。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路依旧布满荆棘。但至少,他现在不再是孤身一人。帝国的版图上,属于芯片的这片荒原,终于迎来了第一批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