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陷阵营、虎贲军为锋矢,直接突阵魏军之中。
魏军直接节节败退,这等单方面近乎碾压的局势,让所有人始料未及,赵浔都觉得怕不是自己在做梦,这种对阵居然能打出近乎碾压的对决。
元英一时间也愣住,而当前大军前后相接。
就是直接撤军也不便,当前似乎也只能挺住,或者硬着头皮上前。
若是不战而退,不仅仅会使得士气大跌,损失也会更加不可控。
这般想着,元英果断下令,后军向前挺进,务必将梁军攻势止住。
而这正中赵浔下怀,原本赵浔打算亲征以激励众将。
此时免去了这一遭,自然是意外之喜,面对魏军的主动出击,赵浔果断下令大军出击,今日一战,直接给元英上一课。
魏军后军萧宝夤率军加入战场后,梁军攻势被暂缓,魏军以人数优势直接将梁军逼退。
其中元诠、萧宝夤两位混在其中的玩家,率领本部在其中奋力拼杀,战果不俗。
其中元诠更是一马当先,手中马槊横扫千军,仅仅率着本部兵马正面抵挡住昌义之手下虎贲,而待昌义之上前拼杀之际,只一交手,昌义之就确定此人实力不在自己之下。
而两名玩家虽未相互认出,却都采取了保守的打法,在确定无法短时间拿下对方后,果断岔开,开始在军中开启无双,在乱军之中割草。
萧宝夤的实力则要差些,奈何身侧有一手持长枪的武将护在身侧,也属悍将。
两军局势重新偏向魏军,但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当两杆女衣制成的大纛飘扬在梁军阵中,梁军士气顿时大涨。
随着赵浔亲自率军上阵,人数优势直接被逆转。
此次出征元英只是前来试探,并无决战之意。赵浔倒是相反,想要首战即破局,直接取得不俗的战果,这等战术,直接打了元英一个措手不及。
待赵浔出战,魏军仅仅只是支撑了一刻钟,便开始了全面败退。
尽管魏军中奚康生以及两位宗室身份的玩家作战英勇,依旧无法改变颓势。
毕竟大势站在赵浔这边。
大势是不会因为少数人而改变的。
另一边元遥在劝谏无果之后,在与元英报备后直接单骑返回寿阳求援。
眼看大局被压制,元英似乎也认命了,当即鸣金收兵,由奚康生率军殿后,开始有序撤退。另一侧,在赵浔这边直接开打后,宗泽率军开赴阴陵。
由于正面战场失利,魏军四处召集援军支援。
而当阴陵刚刚集结援军,便被宗泽趁虚而入。
侧面战场忽然打响,宗泽直接压制魏军。
而正面战场在损失近超过万兵马之后,元遥和邢峦终于率援军赶到,见此赵浔只得见好就收。
与此同时,韦睿明锐察觉到宗泽攻势,与裴邃一同率军从从西出兵阴陵,在梁军两面夹击下魏军溃败,宗泽率军攻克阴陵。
至此梁城、阴陵和合肥一线梁军连城一片,对寿阳城中魏军形成包围。
此战梁军大胜而还,两线战场以总计不到万余损失,斩敌俘虏魏军近四万。
这一仗如同一个响亮的耳光,将魏军都督元英和一众玩家抽的脸通红。
元英作为元魏宗室名将,此战之败作为主帅的元英责无旁贷,直接将责任全部揽下。
看着帐中有些垂头丧气的诸将,元英主动开口道:“诸位将军不必如此,胜负乃兵家常事,不过一败罢了,我大魏男儿可不会,一战而颓。”
先开口鼓气,随后元英继续开口道:“此战落败皆在我一人,属实不曾想到梁军会如此狡诈,阵前施射冷箭伤了杨大眼将军,更未曾想到梁军战力竟如此之强。”
“而在修远提醒本都督后,本都督刚愎自用,未战先骄,才使得此战溃败。”
元英为人坦荡,种种此言说出,将帐中颓气逼出,众将闻言皆有感触,随即上前参拜,皆言道:“愿为都督死战!”
由于元遥在魏军撤退中扮演预言、和救援角色,元遥也开始受到元英重用,专门调遣了两万步卒在元遥手下听命。
至此,元遥成功踏入魏军决策圈。
而此时前决条件达成后,元遥准备试着去接触其他玩家,首当其冲的便是奚康生。
与此同时,占据优势的赵浔可不会减轻攻势。直接以羊石、阴陵、梁城作为据点,三路大军出战寿阳。其中韦睿率军自后方包抄,准备直接掐断魏军补给线。
魏军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元遥直接来到大帐中面见元英,见到元遥。
元英才摇头晃脑将脑中的杂乱思绪清空,随后看向元遥道:“修远,寻吾何事?”
面对询问,元遥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开口道:“都督梁军围我寿阳,寿阳城中兵多粮少,某料定梁军定要出兵断我粮道。”
“我请命出兵,于粮道之间建立哨塔下,以驻军巡逻,保证粮道通畅。”
元英闻言,点点头此举甚好,于是点点头道:“修远言之有理,本都督命汝为督粮官,领兵五万,总理粮道事宜。”
“关于粮草事宜,修远可自决也。”
闻言元遥领命道:“遵命。”
随后继续道:“都督,末将还想向都督要一人?”
“谁?”
“奚康生,奚将军。”
闻言元英略微思索后,才想起此人是邢峦手下将军,在杨大眼负伤后,正是由其出战梁将昌义之,后战而胜之。
乃是一员不可多得到的悍将。
看了看元遥,又想到邢峦。元英点点头,终究元遥是宗室大将,是自家人。
比之邢峦,还是要更值得信任。
“行,本都督允了。”
说着元英取出一张大小合适的布帛,写下调令,印上自己的魏都督印后递给元遥。
元遥接过调令后,再度行礼道:“多谢都督成全。”
这般说着,元遥告退后便直接去寻奚康生。而元英则收拾精力,继续研究战局。
这些时日,由于新败梁军,元英身上承担着巨大压力。朝堂之上,由于元英作战失力,众臣换帅之言屡屡出现。
好在宣武帝足够支持元英。
直接压下朝堂舆论,这才稳住前线大局。
【下个月月初开始多书名测试,征集一下大家的意见,有没有啥好的书名啊,感谢各位读者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