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履新常务副市长后,并没有急于烧起所谓的“三把火”,而是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带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马不停蹄地深入各区县、企业、街道和重点项目现场进行调研。他需要尽快熟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调研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反复出现在他面前——海州市的老城区改造。
海州作为老牌工业城市,中心城区存在着大片建于上世纪末、甚至更早的旧居民区和老工业厂房。这些区域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管网锈蚀、线路杂乱、消防隐患突出,居住环境恶劣,与日新月异的城市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届政府都曾试图推动旧城改造,但因其牵涉面广、拆迁成本高、利益诉求复杂,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进展缓慢,成了历任主官心头的一块顽疾。
当前,矛盾最集中、呼声最高的,是位于市中心边缘的“北苑片区”。这里原是海州第二纺织厂的家属区,红砖楼房密集,道路狭窄,缺乏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近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亟待改善。市里几年前就成立了北苑片区改造指挥部,但拆迁补偿方案与居民预期差距过大,僵持不下,项目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林辰将北苑片区作为自己主政后要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他清楚,这件事处理得好,不仅能切实改善民生,更能树立新班子的威信,展现执政能力;处理不好,则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让自己刚刚起步的仕途蒙上阴影。
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选了一个周末的下午,只带着秘书,轻车简从地走进了北苑片区。没有提前通知街道和社区,他想要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走在坑洼不平的小巷里,看着斑驳的墙体、窗外密密麻麻的“蜘蛛网”电线、以及坐在马扎上闲聊、眼神中带着期盼又有些麻木的老人,林辰的心情有些沉重。空气中弥漫着老旧社区特有的、混合着油烟和潮湿的气味。
他随机走进一栋筒子楼,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腿脚不便的老太太。得知是市里来的领导,老太太有些拘谨,但还是把林辰让进了屋。逼仄的房间里光线昏暗,家具陈旧,墙皮有些脱落。
“老人家,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林辰坐在略显摇晃的木椅上,和气地问道。
“快四十年喽,”老太太叹了口气,“儿子媳妇想接我们出去住,可我们老两口舍不得老街坊,也买不起新房。就盼着政府能早点改造,给换个亮堂点的房子住。”
“对现在的拆迁补偿方案,您怎么看?”林辰又问。
“钱太少了哇,”老太太摇摇头,“按那个标准,我们这点面积,拿了钱也买不到像样的房子,还得往里贴好多。我们这把年纪了,哪还有钱贴哦。”
随后,林辰又走访了几户居民,有下岗工人,有做小生意的个体户,也有年轻的租房客。诉求各不相同,有的要求提高货币补偿标准,有的要求原地回迁,有的则担心改造期间无处居住。
实地调研让林辰对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回到办公室,他立刻召集了住建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北苑街道以及项目开发商负责人开会。
会议上,各方意见分歧很大。住建局强调政策标准和财政压力,认为现有补偿方案已高于国家标准;开发商大倒苦水,声称拆迁成本过高导致项目无法盈利;街道干部则反映居民诉求强烈,工作难以推进。
“各位,”林辰听完汇报,敲了敲桌子,会议室立刻安静下来,“我们坐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条文,而是近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政策要执行,财政要考虑,企业的积极性也要保护,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能让支持城市发展的老百姓吃亏、寒心!”
他目光扫过与会众人,语气沉稳而有力:“改造工作必须推进,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民生的需要。但方法要变一变。”
他提出了几点要求:
第一,由市住建局牵头,重新核算北苑片区的改造成本,聘请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对片区内不同地段、不同性质的房屋制定更加精细化、更具弹性的补偿标准,核心原则是确保大部分居民能够通过补偿,在同等区域内购买到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房屋。
第二,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优化规划方案,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片区的容积率和绿化率,探索“原地回迁+异地安置”相结合的多元化安置方式,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第三,财政局要盘活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本,探索设立城市更新基金,拓宽融资渠道。
第四,街道和社区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政策调整期间,要耐心听取意见,解释政策,消除误解。同时,要对片区内的特殊困难群体,制定专门的帮扶措施。
“给你们两周时间,”林辰最后说道,“拿出新的、可行的方案来。我要的不是纸上谈兵,是能落地、能让老百姓点头的方案。”
散会后,林辰独自留在会议室,揉了揉眉心。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调整方案意味着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必然会遇到阻力。开发商是否会接受利润摊薄?相关部门是否会真正打破思维定式?街道干部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去做通群众工作?
但他相信,只要秉持公心,方法得当,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北苑片区的改造,将是他主政海州的第一场实战,也是检验他能否驾驭复杂局面、真正为民办事的试金石。他必须打赢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