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松懈
徐远舟感觉自己仿佛抓住了一条滑腻大鱼的有力尾鳍。胡凌风那边线索的“浮出水面”,完美地印证了他之前关于共党在绥靖公署内部活动的猜测。相比于吴忠友那些似是而非、难以捕捉的“异常”,胡凌风试图兜售“绝密军事情报”的行为,显得如此直接而“愚蠢”。他将主要精力和最得力的手下——包括马奎——都投入到了对胡凌风及其社交圈的严密布控和深入调查中,期望能顺藤摸瓜,挖出隐藏在更深处的共党情报网。
这种战略重点的转移,如同在吴忠友周围原本密不透风的监视网上,悄然松开了一道缝隙。那道名为松懈的缝隙,虽然细微,但对于一个敏锐且时刻保持警惕的潜行者而言,已足够珍贵。
吴忠友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走廊上那些“偶然”相遇的陌生面孔减少了,背后那道如芒刺般的目光出现的频率也显着降低。他知道,这是组织精心布下的疑阵开始发挥作用,也是他等待已久的、可以稍作喘息并尝试新路径的窗口期。
他首先将目标锁定在新来的韩机要员——韩永身上。此人年纪轻,带着学生气的理想主义,对机要室刻板沉闷的氛围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吴忠友没有急于求成,他采取了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一次在机关食堂偶遇,吴忠友自然地坐到韩永对面,没有谈论任何敏感话题,只是如同一位温和的前辈,询问他是否适应西安的水土,工作是否顺手。韩永起初有些拘谨,但真诚的态度和儒雅的气质很快让他放松下来,抱怨了几句机要室规章的繁琐和人际关系的复杂。
“刚出校门,都这样。”吴忠友表示理解,用过来人的口吻说道,“机关里做事,谨慎总是没错的。不过,年轻人有朝气也是好事,别被磨平了棱角就好。”他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一丝对现状的“无奈”与对年轻人的“期许”,这种微妙的共情,悄然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此后,吴忠友偶尔会“偶然”遇到韩永,闲聊几句时事见闻,当然是经过筛选的内容、文学书籍,甚至偶尔感叹一下时局艰难,前途迷茫。他从不打听机要室的具体事务,只是营造一种可信赖的、略带消极色彩的“自己人”氛围。韩永逐渐对这位没有架子、似乎同样对现实有所不满的吴参谋产生了好感,戒心在不知不觉中松懈。
与此同时,吴忠友也加强了对副参谋长身边刘秘书的观察。他发现刘秘书最近眉头锁得更紧,偶尔会对着空白的信纸发呆,或是接着电话时语气变得异常焦躁。一次,吴忠友“无意中”听到刘秘书在走廊尽头压低声音对着电话另一头发火:“……催催催!就知道催!我到哪里去弄那么多钱?这身官皮都快穿不住了!”
家庭经济的巨大压力,显然已经让刘秘书处于崩溃的边缘。这种状态下的他,判断力和警惕性都会大打折扣,同样是某种程度上的 松懈。
吴忠友将这些观察到的细节——韩永心态的微妙变化、刘秘书日益严重的财务危机——通过秘密渠道及时传递了出去。
“石窟”内,陆明远和赵致远仔细分析着误传回的信息。
“韩永这边,可以继续加深联系,但不宜操之过急,他现在更多是情感上的倾向,远未到可以策反或利用其获取核心机密的地步。”赵致远分析道,“倒是刘秘书这里……他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打通上层信息渠道的一个突破口。他知道的东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陆明远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刘秘书位置关键,接触高层信息多,虽然不直接掌管‘长庚’这类绝密,但副参谋长的一些动向、会议安排、甚至不经意流露的只言片语,都可能包含有价值的信息。关键是,如何利用他的困境,又能确保安全。”
一个初步的构想开始形成:或许可以通过一个绝对安全的第三方,以某种看似“合规”或“无意”的方式,为刘秘书提供一笔他急需的资金,换取他未来在关键时刻,提供一些“无伤大雅”却又可能蕴含重要价值的信息。这并非直接的收买,而是一种更具隐蔽性的利益捆绑,一条潜在的暗线。
“这件事要极其谨慎,”陆明远叮嘱赵致远,“人选、方式、接触的理由,都必须无懈可击,绝不能引火烧身。你亲自去物色和安排。”
“明白。”赵致远领命。
就在“长安小组”利用徐远舟的 松懈,悄然铺设新的情报获取渠道时,西北战场传来的消息更是加剧了这种松懈的氛围。西北野战军在渭北地区连续发动攻势,捷报频传,极大地打击了西安守敌的士气。参谋部内弥漫着一种悲观和末日的情绪,许多中下层军官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工作效率下降,纪律也出现涣散。这种整体性的颓势,客观上为吴忠友的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掩护。
然而,无论是吴忠友还是“石窟”内的陆明远都清楚,这种 松懈是脆弱而短暂的。徐远舟就像一头暂时被引开的猎豹,一旦他发现胡凌风那条线是虚晃一枪,或者察觉到任何新的异常,他的反扑将会更加迅猛和致命。
他们必须在这宝贵的、由敌人的误判和战场压力共同营造的 松懈期内,尽快让那条通向“长庚”核心的 暗线清晰起来,并确保其畅通无阻。时间,依然在滴答作响,催促着他们向最终的秘密,发起新一轮的、更加隐秘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