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验证
“石窟”内,成功的喜悦如同投入冰水的炭火,在陆明远提出“验证”二字的瞬间,发出“嗤”的声响,迅速降温,只余下冷静的余烬和升腾的、代表责任的蒸汽。那卷承载着“厚礼”的胶卷,其价值与风险是等价的,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在未来用鲜血的代价来偿还。
“掌柜的说的在理。”雷万山瓮声瓮气地接口,他蒲扇般的大手按在放大的图纸照片上,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这玩意儿看着是像那么回事,但谁知道那帮龟孙子有没有在里面掺沙子?或者这几天又偷偷挪了窝?老子带几个人,去摸一摸!”
验证的任务,毫无悬念地落在了行动队长“磐石”的肩上。这不仅是能力的信任,更是因为实地侦察的风险,需要他这样的老红军、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战士才能承担。
陆明远的手指在图纸上圈定了三个最具战略价值,也最可能存在问题或近期变动的关键节点:位于城东北角,扼守潼关方向来敌的“甲一号”菱形堡垒群;控制着西门瓮城及主要入城干道的“丙三号”核心地堡;以及图纸上标注为新建、但位置极其隐蔽、位于南城墙某段突出部内侧的“戊七号”暗火力点。
“重点是确认存在、观察大致结构、评估火力配置迹象,以及……有无近期施工或部队调动的痕迹。”陆明远叮嘱道,“万山,记住,你们的任务是眼睛,不是拳头。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与敌接触,看一眼,确认,立刻撤回!”
“明白!”雷万山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猎豹般的精光。
是夜,乌云蔽月,星辉隐匿。正是夜行者最好的掩护。雷万山亲自挑选了两名身手最为敏捷、经验最丰富的老队员,三人换上与夜色融为一体的深色粗布衣裳,脸上涂抹了锅底灰,携带了短匕首、绳索和经过伪装的望远镜,如同三只灵巧的狸猫,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西安古城沉睡的街巷与阴影之中。
验证过程,远比在“石窟”内看图说话要凶险和复杂得多。
“甲一号”堡垒群外围设有铁丝网和巡逻哨。雷万山三人利用地形起伏和废弃的民房残垣,如同壁虎般贴地潜行,在黑暗中静静蛰伏了近一个小时,才摸清了哨兵换岗的规律。借着一次换岗的短暂空隙,雷万山借助望远镜,清晰地看到了堡垒顶部隐约伸出的火炮射口和侧翼的机枪位,与图纸标注基本吻合。但他也敏锐地注意到,堡垒侧面有新挖掘的交通壕痕迹,泥土颜色与周围迥异,这显然是图纸未能反映的最新变动。他默默记在心中。
前往“丙三号”地堡时,则遭遇了意外。一队临时增加的、毫无规律的夜间巡逻队几乎与他们迎头撞上。三人迅速缩进一条狭窄的排水沟,屏住呼吸,污水的恶臭和蚊虫的叮咬此刻都微不足道,耳边能清晰听到敌兵皮靴踏过沟盖板的沉重声响和模糊的交谈声。直到脚步声远去良久,他们才敢缓缓移动,惊出一身冷汗。
对“丙三号”的观察证实了它的存在和大致结构,但雷万山发现地堡入口处堆积了不少沙袋,形成了额外的防御工事,这也是图纸上没有的细节。
最危险的,是验证那个新建的“戊七号”暗火力点。其位置果然极其刁钻,隐藏在一段看似完好、实则内部被掏空加固的城墙墙体之后,射击孔巧妙地伪装成了墙砖的缝隙。若非按图索骥,极难发现。雷万山亲自攀上城墙,利用绳索悬吊,冒着摔落和被发现的巨大风险,才在极近的距离确认了那几个幽深的、散发着金属寒意的射击孔确实存在。
连续两夜的冒险侦察,雷万山小组带回了宝贵的第一手信息。
“石窟”内,油灯下。雷万山一边往嘴里灌着凉水,一边向陆明远和赵致远汇报,语气带着疲惫,更带着完成任务后的踏实:
“……掌柜的,赵先生,图是真的,那几个大家伙都在那儿,模样也和图上画的八九不离十。但是,”他抹了把嘴,神色凝重起来,“‘甲一号’边上新挖了交通壕,‘丙三号’门口堆了沙包,‘戊七号’那鬼地方确实阴险,藏得严实。另外,我们感觉,敌人的巡逻明显加强了,尤其是晚上,有点不对劲。”
陆明远仔细听着,对照着图纸,将雷万山观察到的新增工事和变动一一标注在旁边。他缓缓道:“这说明,敌人也在积极调整布防,并且警惕性很高。我们这份图纸,反映了其防御体系的骨架,但一些肌肉和神经末梢的细微变化,需要靠这样的实地验证来补充。万山,你们带回的信息,非常重要,它让这份情报活了起来,也更加可靠。”
验证工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它不仅确认了核心情报的真实性,更获取了敌人的最新动态,为未来我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时参考。
然而,就在陆明远准备将验证通过的情报连同补充说明一起,通过江静云的电台发往延安之际,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件,打乱了他们的节奏。
江静云接收到了一封来自“老家”的、标注着最高优先级的急电。电文破译后,内容让“石窟”内的空气瞬间再次凝固:
“长安:据悉,敌高层因西北战局失利,正密谋调整战略,其‘长庚’破坏计划或有重大变更与提前之可能。命你部不惜代价,火速查清‘长庚’最新动向、具体执行时间表及关键目标变更情况。此情报关乎党中央战略决策与古城安危,十万火急!速复!”
急电的到来,如同一声突如其来的惊雷,炸响在刚刚完成验证、尚未来得及喘息的小组上空。它意味着,获取“长庚计划”已不再是按部就班的下一步任务,而是变成了迫在眉睫、压倒一切的生死时速!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刚刚立下大功、身份特殊的“清溪”同志。压力,如同无形的巨手,骤然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