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首功告成
1. [核心]长夜终得图
夜色再次笼罩西安,但这一次,绥靖公署参谋处办公室内的胡凌风,心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恐惧依旧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后的麻木,以及一丝被赵致远描绘的“光明未来”所勾起的、微弱的悸动。
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人。窗外路灯的光晕透过百叶窗,在室内投下斑驳的条纹。他没有开主灯,只有桌上一盏绿罩台灯散发着幽暗的光芒,堪堪照亮他面前摊开的一份厚重文件。
文件的封面上,赫然印着醒目的黑色宋体字:
【绝密·渭北地区秋季攻势作战计划(最终版)】
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着,抚过那冰凉的封面。这里面,就是赵致远,不,是“那边”不惜设下重重陷阱、威逼利诱也要得到的东西。这里面,不仅关系着他个人的生死荣辱,更关系着成千上万士兵的命运,乃至整个西北战局的走向。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足够的勇气,然后翻开了封面。
里面是详细的作战地图、部队序列、进攻路线、时间节点、后勤保障方案……每一个符号,每一行文字,都代表着冰冷的杀戮和铁血的推进。这是他熟悉的领域,他曾参与过这份计划的部分修订工作,但此刻以“叛徒”的身份重新审视它,感觉竟是如此陌生而沉重。
他没有时间细看,也不敢细看。赵致远的指令清晰而急迫:利用他作为高参、有权调阅并短暂保管部分绝密文件的便利,将这份计划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标有主攻方向、兵力配置和d日h时的作战地图及概要——进行微缩拍摄。
他从抽屉暗格中取出那台比火柴盒略大的微型相机,这是上次会面时赵致远交给他的,操作比周鹤翔用的那台更为精密。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打了个寒颤。
他调整好台灯的角度,让光线尽可能均匀地照射在需要拍摄的几页关键图纸和文字上。然后,他拿起相机,对准文件,屏住呼吸。
“咔嚓……”
“咔嚓……”
微弱的快门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响起,每一声都像重锤敲在他的心上。他能听到自己血液奔流的声音,能感觉到冷汗顺着鬓角滑落。走廊外任何一点细微的声响,都能让他瞬间僵直,心脏狂跳。
他拍摄了标注主攻箭头的态势图,拍摄了各参战部队的详细序列和集结地域,拍摄了那个决定性的攻击发起时间……每一个画面,都可能让他万劫不复。
时间在极度紧张中缓慢流逝。当他拍完最后一张,将文件迅速合拢,按原样放回保密柜并锁好时,他几乎虚脱般地靠在了椅背上,大口喘着气,仿佛刚刚跑完一场耗尽生命的马拉松。
那卷小小的胶卷,此刻正安静地躺在相机里,却仿佛凝聚了所有的重量和危险。
接下来的传递,同样是一场考验。按照赵致远的安排,他需要在明天中午,利用外出午餐的机会,在西大街一家名为“卡尔登”的西餐厅的洗手间内,将胶卷放入某个特定的水箱隔层。
这一夜,对胡凌风而言,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而对德裕典当行内的陆明远来说,这一夜同样漫长。他知道赵致远已经启动了“雷霆”方案,也知道此刻胡凌风可能正在行动。但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待。这种将命运交由他人的感觉,并不好受。他反复推演着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以及对应的应急预案,雷万山和江静云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第二天中午,仿佛度过了一个世纪般漫长。
胡凌风如同执行死刑般,机械地完成了文件交接、外出、进入卡尔登西餐厅、走入洗手间、放置胶卷等一系列动作。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只是本能地遵循着指令。
一小时后,一个打扮入时的“贵妇”从容地走进同一间洗手间,几分钟后,她挎着包走了出来,指尖不经意地拂过包上的一个装饰扣,那里面,已经多了一卷承载着核心机密的胶卷。
这枚小小的胶卷,开始沿着一条与周鹤翔那条线完全隔离的、更为隐秘的通道,如同地下潜行的暗流,绕过徐远舟布下的重重监视网,流向德裕典当行。
当天深夜。
德裕典当行后院,偏房。
陆明远从雷万山手中接过一个还带着些许厨房油渍的调料罐。旋开底层夹盖,一枚微缩胶卷安静地躺在里面。
即便以陆明远的定力,此刻呼吸也不由得急促了几分。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出胶卷,对着灯光看了看,然后立刻进入旁边的简易暗房。
显影、定影……时间在药水的气息中一分一秒过去。
当几张放大的照片被固定在绳子上,在红色安全灯下呈现出清晰的图像时,陆明远、江静云和雷万山都屏住了呼吸。
照片上,清晰的作战地图、明确的部队箭头、详细的序列列表、以及那个刺眼的攻击发起时间——十月二十八日,凌晨五时——无不昭示着这份情报无可估量的价值!
长夜漫漫,终得图谱!
“长安小组”重建以来,梦寐以求的核心机密,此刻就在眼前!
陆明远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与震撼,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
他仔细地审视着照片上的每一个细节,大脑飞速运转,与之前周鹤翔提供的情报、以及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交叉比对。
“主攻方向……洛川、宜川一线……兵力配置……第1军、第38军……时间……十月二十八日……”
所有信息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并且细节更为丰满,意图更为清晰!
然而,一个巨大的疑问也随之浮上心头:
这份由胡凌风提供的、关系到身家性命的情报,真的完全可靠吗?
胡凌风是否在其中设置了陷阱?徐远舟是否已经察觉,并故意放出这份假计划来误导我方?
核心已得,然真伪未辨。
这用巨大代价换来的“功成”,是真正的胜利曙光,还是敌人精心布置的致命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