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食物,更是一项可以持续产生价值的“生产工具”!
用暂时无法变现的“虚”的收藏品,去换取能够持续产生“实”的食物的生产资料,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是“避险资产”的巧妙转化!
“晓梅,”
林向阳眼中重新焕发出神采,语气急促而坚定,“把那张错版邮票,还有那几份品相最好的旧报纸、旧书刊,小心包好。”
晓梅一愣,随即明白过来:“大哥,你要用它们……”
“对,”林向阳点头,“我们不能跟着去抢高价粮,那太蠢。我们要用它们,去换‘活’路!”
他看向卫国:“卫国,你在家看好晓雨,守好家。我和晓梅出去一趟。”
“大哥,你去哪儿?黑市现在肯定乱!”卫国担忧道。
“不去黑市,”林向阳摇头,“我们去……邮局门口,或者……文化馆附近转转。”
他需要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
集邮爱好者、旧书商、或者那些对文化物品有需求的、有一定家底的人。
这些人,在粮荒时期,或许更愿意用他们手中可能富余的、或者能通过特殊渠道搞到的“非常规”物资,来交换这些精神食粮。
这是一个冒险,但比直接闯入疯狂的黑市要稳妥得多。
林向阳和晓梅仔细地将邮票和几份最具代表性的旧书刊用油纸包好,揣进怀里,仿佛怀揣着这个家庭在危机中破局的希望。
推开屋门,初一的寒风依旧凛冽。
林向阳无暇他顾,他拉起晓梅的手,大步走出院门。
胡同里,弥漫着一种与新年格格不入的焦虑气息。
偶尔有行人匆匆走过,脸上不再是拜年的喜庆,而是对未来的忧惧。
粮荒的阴影,如同无声的潮水,已经开始漫上这座城市的边缘,浸湿每个人的脚踝。
林向阳握紧了怀里的油纸包,他知道,必须赶在潮水彻底淹没寻常路径之前,找到那条通往高处的、不为人知的小径。
怀揣着那枚可能价值连城的错版邮票和几份颇具年代感的旧书刊,林向阳和晓梅走在年初一清冷而弥漫着不安的街道上。
预期的交易对象并未出现,邮局和文化馆的闭门羹让兄妹二人意识到,在生存危机初现端倪时,文化品的变现渠道远比想象中更狭窄脆弱。
“大哥,好像……没人要这些。”晓梅的声音带着寒意和失落。
林向阳望着空荡的街道,粮店门口隐约可见散去的人潮残留的焦躁。
他深吸一口气,果断道:“此路不通,另寻他法。回家。”
大杂院里的气氛比清晨更加凝重。
前院赵家传来压抑的争吵声,中院几家门户紧闭,唯有王翠花从门缝里投来窥探的目光,那眼神里混杂着惯常的刻薄与一丝兔死狐悲的惶然。
“情况不妙,”
林向阳对迎上来的卫国和晓雨低语,“黑市粮价飞涨,正规渠道也岌岌可危。”
“那咱家这点钱……”
卫国脸上没了血色,拳头不自觉攥紧。
林向阳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目光如同探照灯,在简陋的屋内再次扫视。
墙角堆着之前修房顶剩下的碎木屑和刨花,灶膛里还有清理出来的草木灰,冬日烧煤留下的一些煤渣也堆在角落……这些平日里的“废物”,在此刻他眼中,却仿佛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一个基于前世模糊记忆和此世知识整合的大胆计划,迅速成型。
“恐慌抢购是下策。”
林向阳语气斩钉截铁,眼中闪烁着弟妹们熟悉的那种破局光芒:
“我们不能跟着去挤那独木桥。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别人眼中的‘垃圾’,在这屋里,‘无中生有’地变出能吃的东西!”
“无中生有?”三个孩子都瞪大了眼睛。
“不是真的无,”
林向阳走到那堆碎木屑前,抓起一把,“是靠它们,养出别的‘活物’来。”
他所说的,正是 “食用菌栽培”*。
在这个年代,人工栽培食用菌技术即便存在,也远未普及到普通市民阶层。
利用简单的农业废弃物培育出珍贵的“山珍”,其冲击力,远比水培豆芽更为震撼。
决心既定,林家兄妹立刻化身“科研攻关小组”。
林向阳是总工程师。他吩咐卫国去收集院里所有能找到的、干净无霉变的木质边角料——木屑、刨花、甚至一些细小的树枝。
要求只有一个:不能沾染油污或化学物质。
“大哥,要这些破烂干啥?烧火都不够劲儿。”
卫国一边扒拉着杂物堆,一边嘟囔。
“这次不烧火,”林向阳神秘一笑,“给它们找个‘房客’。”
他自己则带着晓梅,将收集来的木屑、刨花进行预处理。
没有高压灭菌锅,就用最原始的蒸煮法。
借来赵大爷家闲置的大号蒸笼,将木屑、刨花混合少量麦麸和石膏粉,加水搅拌至适宜湿度,然后装入布包,放入蒸笼,大火足汽蒸了整整两个时辰,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
晓雨负责监督火候,小脸被灶火映得通红,神情却异常专注。
蒸煮后的培养料需要冷却。
他们在屋内清理出一块相对干净、通风的区域,将滚烫的培养料摊开在洗净的旧席子上,等待其自然降温至常温。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且必须避免杂菌污染。
林家小屋暂时变成了一个简易的“无菌车间”,进出都尽量轻手快脚。
期间,李爱华主任前来走访,看到林家屋内蒸汽缭绕,空气中弥漫着蒸煮木料的独特气味,不禁愕然。
“向阳,你们这又是……?”
“李主任,”林向阳擦了擦额头的汗,解释道,“我们在试验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看能不能用这些木屑碎料,种出吃的来。”
“木屑……种出吃的?”
李爱华的眉头立刻蹙紧了,语气带着明显的怀疑和一丝不悦。
“向阳,我知道你脑子活络,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粮荒当前,不想着脚踏实地,怎么尽搞这些……这些虚无缥缈的‘资产阶级情调’?躲在屋里捣鼓木屑,能捣鼓出粮食来?这不是胡闹吗!”
面对李主任近乎否定的质疑,林向阳心知,空口白话无法取信于人。
他深吸一口气,态度恭敬却坚定:“李主任,请您给我一个证明的机会。这不是胡闹,是有科学依据的。很多菌类,比如平菇、香菇,在自然界就是生长在朽木上的。我们只是模拟那个环境,人工提供合适的养料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