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门之后,他用简略而写意的笔法,勾勒出林立的楼房、宽阔的道路、以及捧着书本行走的人影……
虽然只是用炉灰画就的粗糙画面,但那庄严的气势、恢宏的规模、以及其中蕴含的“知识圣殿”的意象,却无比强烈地冲击着三个孩子的视觉和心灵!
“这……这就是大学?”
晓梅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幅画,仿佛要将它刻进灵魂里。
她从未想过,学校可以是这样子的!
这比她的中心小学、甚至比区里最好的中学,都要宏伟千百倍!
“好……好大的门!”
卫国张大了嘴巴,被那气势震慑住了。在他简单的认知里,门越大越气派,这个地方,一定是天底下最厉害的地方之一。
晓雨也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想去触摸画上的大门,似乎想感受一下那石头是不是真的。
“对,这就是大学。全国最好、最厉害的学校之一。”
林向阳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他指着那幅画,“在这里面读书的人,将来就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作家……去做那些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晓梅:“晓梅,你记性好,肯用功,脑子也活泛。你为什么不能想着,将来去考这样的大学呢?难道你觉得自己比那些能考进去的人差吗?”
晓梅被问得愣住了,看着画上的“京北大学”,又看看大哥殷切而信任的目光,胸腔里仿佛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一股从未有过的、混合着怯懦与渴望的热流涌遍全身。
她可以吗?她真的可以想吗?
林向阳又看向卫国:“卫国,你力气大,动手能力强,对机械感兴趣。将来也许不能成为科学家,但可以成为最顶尖的技术工程师!甚至更高!靠你的技术和汗水,一样能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一样能为国家造最好的机器!这难道不比单纯想着吃饱饭更有意思?”
卫国挠挠头,似懂非懂,但“最顶尖”、“造最好的机器”这些词汇,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豪迈感,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最后,他看向懵懂的晓雨,温柔地说:“还有晓雨,你观察力好,喜欢画画。将来也许能成为画家,把你看到的美好世界都画下来,或者成为医生,用你的细心去帮助病人。你的未来,也不仅仅是卖头花和糖啊。”
他用一幅灰烬画就的大学校门,和一番充满蛊惑力的话语,强行撞开了弟妹们被现实局限的视野,将一个他们从未敢想、甚至从未知晓的广阔世界,粗暴而又充满希望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屋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只有炉火燃烧的噼啪声,和三个孩子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野心、希望、迷茫、畏惧……种种复杂的情绪在他们眼中交织。
最终,晓梅的目光逐渐变得坚定起来,她再次看向那幅“京北大学”的图画,小手慢慢握紧,轻声地,却像是立誓般说道:“大哥……我……我想试试。我想……看看大学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句话,如同星火,落在了干涸的心田上。
【能量:0.80\/10】——引导弟妹树立远大志向、打破思维局限、看到未来希望所带来的强烈成就感和正向反馈,让能量值再次提升。
“好!”林向阳欣慰地笑了,“那就记住今天的话,记住这幅画。以后学习再苦再累的时候,就想想它!”
这个守岁夜,没有丰盛的宴席,没有华丽的礼物,却因一幅炉灰绘就的蓝图和一番关于未来的畅想,而变得意义非凡。
一颗名为“野心”的种子,在这个寒冷的除夕夜,被悄然种在了林家兄妹的心田。
它或许微弱,却蕴含着破土而出的惊人力量。
夜更深了。
晓雨终于抵不住困意,靠在晓梅身上沉沉睡去,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意,或许梦见了大学的模样。卫国也打起了哈欠。
林向阳小心地将那幅珍贵的“炉灰大学图”卷起收好,准备明天找个机会用墨水临摹加固,永久保存。
除夕守岁夜那幅炉灰绘就的“京北大学”宏图所带来的震撼与憧憬,如同寒冬里点燃的一簇篝火,温暖而明亮,持续照耀了林家兄妹好几天。
那扇庄严的“大门”仿佛在他们心中开了一条缝隙,透进了来自遥远未来的光。
晓梅学习更加刻苦,连卫国摆弄木棍时都多了几分“研究”的架势,晓雨则常常看着大哥珍藏起来的那张画,小脑袋里不知在想着什么。
然而,现实的冰冷很快便渗透进来,试图将那点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扑灭。
年节的喜庆气氛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
正月十五的元宵还没影儿,一场突如其来的、号称“十年不遇”的倒春寒便席卷了整个城市。
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湿冷的雪粒,肆虐了整整三天。
刚刚冒出些许绿意的枝头被冻得奄奄一息,准备春播的田地也覆盖上了一层硬壳。
更重要的是,这场寒潮对北方地区的冬小麦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关于粮食减产的悲观论调,开始通过各种隐秘渠道在小市民中蔓延。
虽然此时粮食定量供应制度尚未全面推行(注:中国城镇粮票制度始于1955年),但计划经济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
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国家调拨和征收,一旦源头减产,流通到市民手中的粮食立刻就会变得紧张起来。
这种紧张,最先体现在价格和氛围上。
合作社粮店前的队伍悄然变长了,人们脸上的焦虑肉眼可见。
虽然明面上的粮价暂时未动,但黑市上粮食的价格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而且有价无市,拿着钱都很难买到足量的粮食。
街道办和居委会接连开会,传达上级指示,强调“克服困难”、“瓜菜代”(注:指用瓜果蔬菜代替部分粮食),但具体到每家每户的碗里,那种无形的压力却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