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0.46\/10】
大量信息涌入脑海:
如何用相同的容器、相同的量水、相同的加热时间,通过测量水温升高的幅度来对比不同煤样的相对热值(虽然粗糙,但足以说明问题);
蜂窝煤的原料配比(煤末70-80%,黄土20-30%,加水拌匀),手工模具的制作图纸(甚至可以用打通竹节的大毛竹筒或者废旧铁皮桶改造),以及其燃烧时通风孔道带来的二次燃烧、火力集中、燃烧充分的原理……
“晓梅,去找两个一模一样的破搪瓷碗来!卫国,去挖一小盆咱们家以前的煤灰(如果能找到一点以前剩下的好煤最好)和一小盆这次新买的煤!再打一盆冷水来!”
林向阳立刻起身,语速飞快地吩咐。
弟妹们虽然不明所以,但看到大哥眼中熟悉的光彩,知道他又要“琢磨”东西了,立刻行动起来。
很快,材料备齐。
林向阳在屋里避风处,开始了他的“土法热值检测”。
他用小秤(问赵大爷借的)严格称取相同重量的旧煤样和新煤样,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破碗里。
在另外两个相同的碗里倒入等量的冷水。
同时点燃旧煤和新煤,开始加热各自对应的水碗。
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耐心和仔细观察。
林晓梅负责记录时间,林卫国负责盯着火,林晓雨则好奇地看着大哥操作。
结果显而易见。
相同时间后,旧煤加热的那碗水,已经冒出缕缕热气,水温明显烫手。
而新煤加热的那碗水,只是微温!
两者温差巨大!
“大哥!这新煤……真的不行!”
林晓梅看着结果,小脸气得通红。
这等于他们用宝贵的买煤额度,买回了一堆不怎么发热的废物!
“嗯。”
林向阳面色沉静,将这个结果仔细记录在一张纸上,包括时间、重量、水温变化。
“这就是证据。”
但他没有立刻拿着证据去煤栈理论。
他知道,个人去闹,效果有限。
他选择了更有效的方式——写信。
他找来纸笔,以烈属孤儿、街道技术革新模范的身份,言辞恳切又条理清晰地写了一份情况反映信。
信中并未激烈指责,而是客观描述了购煤经历、使用了“土法对比实验”证明热值严重不足的事实,陈述了这将对普通居民、尤其是困难家庭越冬造成的严重影响,最后委婉表达了希望上级部门介入调查、规范煤站经营、保障民生基本需求的诉求。
他将那页实验记录作为附件,一起装好。
第二天一早,他并没有去煤栈,而是直接将这封信送到了街道办李爱华主任的手中。
李爱华看着那封措辞严谨、甚至有“实验数据”支撑的信,震惊之余更是高度重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有理有据的举报!
而且涉及冬季供暖这一敏感的民生问题!
她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林向阳这份证据的价值。
“向阳,你放心!这件事街道一定管到底!”
李爱华当即表态,拿起电话就向区里相关部门汇报。
由街道出面,效果截然不同。
区里很快派来了调查组,带着更专业的(相对这个时代)检测工具,突击检查了煤栈。
事实胜于雄辩。
检查结果证实了林向阳的“土法检测”结论,该煤栈确实存在严重掺假行为,且涉及数量不小!
事件性质立刻升级!
不仅仅是为了维权,更是为了安定民心,震慑歪风!
在街道和区里的推动下,煤栈受到了严厉处罚,相关负责人被处理,所有购买了劣质煤的居民获得了部分补偿(虽然不多,但已是难得)。
更让林向阳意想不到的是,区里的简报居然将这件事作为“群众监督、科学维权的典型”进行了报道!
虽然只是区里的内部小报,但“林向阳”这个名字和他那巧妙的“土法热值检测”再次进入了某些领导的视野。
“登报表扬了?”
大杂院的邻居们得知消息,看林向阳的眼神彻底不一样了。
这孩子,不仅会发明,还会用“科学”办法维权!简直神了!
王翠花的脸绿了好几天,再也说不出风凉话。
然而,补偿的煤依旧有限, 供暖的问题——煤炭供应紧张、劣质煤充斥——并未根本解决。
就在大家领了补偿的煤炭以后,依旧为如何度过寒冬而发愁时,林向阳抛出了他的第二步计划。
他找到了李爱华和王工。
“李主任,王叔,煤栈掺假是该罚,但咱们手里的煤就这么多,换来的煤质量就那样,烧不暖和还是个大问题。”
李爱华和王工都皱起了眉头,这确实是现实困境。
“我有个想法,或许能试试。”
林向阳适时地说道,“我琢磨着,能不能把这些不怎么好的煤末和碎煤,想办法让它烧得更透、更暖和点。”
“哦?你又有什么点子了?”
李爱华眼睛一亮,她现在对林向阳的“琢磨”充满了期待。
王工也投来感兴趣的目光。
林向阳拿出了一张早已画好的草图,上面正是手工蜂窝煤的制作模具和成品示意图,以及简单的原理说明。
“这叫‘蜂窝煤’。”
他解释道,“就是把煤末掺上少量黄泥和水,搅拌均匀,然后用特制的模具压成这种带孔眼的煤饼。您看,这些孔眼能让空气流通更好,火烧起来更旺,更彻底,所以更耐烧,热量也更高,烟还能少很多。咱们那些碎煤渣、煤末子,正好都能用上,一点也不浪费!”
原理简单直观,图纸清晰明了。
李爱华和王工都是聪明人,一眼就看出了这其中的巨大好处——提高劣质煤利用率,增强供暖效果,减少浪费和烟尘!
“妙啊!真是太妙了!”
王工拍案叫绝,作为技术工人,他更能体会到这种结构设计的巧思,“就这么几个眼儿,道理却这么透!小子,你这脑袋是怎么长的!”
李爱华更是激动:“这要是成了,可是解决了大问题了!向阳,你需要什么支持?”
“需要点铁皮做模具,还需要大家一起来和煤、压煤。”林向阳说道。
“没问题!模具的事儿包在我身上!”
王工大包大揽,“厂里废料多的是!我这就去找材料,给你敲打几个出来!”
说干就干。
王工效率极高,当天下午就用废铁皮做出了几个简易却结实的手工蜂窝煤模具。
林向阳则带着弟妹和几个热心邻居,在院里空地上摆开阵势。
将补偿来的劣质煤敲碎、过筛,得到细细的煤末,按照虚拟图书馆提供的配比,加入黄土和水,搅拌均匀。
然后,将混合好的煤泥填入模具,用木槌夯实,再脱模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