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人事任命,刘备并未有丝毫松懈。他深知,眼下的一切都建立在极其脆弱的基础上。最大的隐患,便是钱粮!
库府空虚,之前的赏赐、抚恤、新增的俸禄,几乎耗尽了他带来的最后一点私人积蓄和朝廷发放的那点微薄赏赐。招募乡勇需要粮饷,剿匪需要军械粮草,修缮城墙官舍需要钱粮,还要养活县衙上下以及自己的亲兵部曲……这一切,都像一座大山压在他的心头。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独自在二堂对着昏暗的油灯,翻阅着简雍初步整理出的户籍田亩资料和账目,眉头紧锁。
“宪和,依你估算,我县如今可能收取的赋税,能支撑多久?”刘备揉着眉心问道。
简雍摇摇头,语气难得地严肃:“恕我直言,杯水车薪。历年积欠太多,百姓困苦,就算强征,也征不上来多少,反而会失了民心……眼下我们的开销,全靠你带来的老本和……嗯,说实话,是在坐吃山空。最多一两个月,便要无米下锅。”
刘备沉默不语。他知道简雍说的是实情。乱世之中,仁义需要实力来支撑,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他的思绪,不禁飞到了前世那些现代的知识上。如何快速恢复民生?如何提高财政收入?涿郡地处北方,土地相对贫瘠,商业也不发达。
“粮食……是关键。”刘备喃喃自语。有了粮食,就能稳定人心,养活军队,甚至可以进行贸易。
他盯着油灯跳动的火焰,脑中飞速运转。涿郡的水利设施多年失修,灌溉效率低下。他回想起来些关于简单水利工程、选种、堆肥的现代农业知识,虽然只是皮毛,但在这个时代,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或许……可以划定一片官田,或者鼓励乡绅合作,尝试新的耕作方法?提高亩产?”他思索着。但这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商业呢?涿郡有什么特产?似乎并无太多独特物产。但地处边郡,与幽州、并州乃至塞外部落或有贸易往来……能否由县衙组织,恢复或开拓一些安全的商路,收取合理的商税?但这需要先肃清匪患,保障道路安全。
还有手工业……能否鼓励民间发展一些纺织、酿造、铁器加工?但同样需要启动资金和技术。
甚至,一个更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那些土匪溃兵,他们盘踞山林,是否也劫掠积累了一些财物?剿灭他们,不仅能靖境安民,或许也能获得一批意外的“缴获”,以解燃眉之急?
各种念头纷至沓来。刘备知道,没有一蹴而就的办法,必须多管齐下,长短结合。
他铺开竹简,提起笔,开始将自己的思路一一写下:
“一、农业:着手水利勘察,择地试行新法,鼓励精耕细作……”
“二、商贸:待境靖,辟商路,设卡征税,官督商运……”
“三、工坊:募工匠,兴纺织,酿醴酢……”
“四、剿匪:加快侦察,拟定方略,以战养战……”
字迹在灯下显得凝重而有力。他知道,这一切的前提,是关羽张飞能尽快练出一支可战的队伍,并摸清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