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一条爆款视频在凌晨被顶上热搜:
“昆仑城市应用错误指引,老人用药被误导!家属痛斥:流量害人!”
视频里,一个白发老人坐在病床边,神情憔悴;一个所谓的“医学大V”指着手机屏幕怒斥:“看,这个所谓‘可信问答’,给出的建议就是错的!他们拿百姓当实验品!”
评论像野火一样烧起来:“下架!”“官商勾结!”“老人何辜!”
——
凌晨两点,林杰被电话吵醒。公关把事态简报读完,最后一句是:“对方名气太大,媒体倒向严重。”
“别删帖。”林杰说,“走证据。”
门户‘调查编辑部’与城市大脑联合拉起“证据链”:
“一,时间线:老人就诊时间t0,可信问答调用时间t0+23分钟,实际服药时间t0+两小时; 二,内容比对:可信问答提供的是‘去医院前的自我观察清单’,未涉及指示服药; 三,来源核验:该大V视频中展示的‘错误截图’,版本号与哈希不匹配,为拼接; 四,行为追踪:大V团队在t0-1天曾在其账号发布‘相同错误建议’的图文; 五,现场走访:老人家属陈述‘有人指导如何拍视频’。”
每一条下面,都有时间戳、签名指纹、第三方见证。
“发布。”林杰说。
门户首页挂出“证据链对比页”——左边是大V的视频与指控,右边是门户与城市大脑的事实查证。页面底部,是‘更正公示’的流程入口。
“我们请求对方在48小时内提交其证据链;如不能,请公开更正并致歉。我们同时将此事提交给医师协会与网信办,接受第三方调查。”
——
48小时不到,另一段视频被挖出:大V团队的“助理”在某短视频平台的后台,指导“演员”说台词;另一张照片里,“老人”换了一套衣服,站在不同的背景前,重复同样的动作。
“摆拍实锤。”
舆论风向在数小时内急转直下。
医师协会发布声明:“支持可信问答与证据链标准建设;对恶意制造医疗恐慌者,将移交执法机关。”
门户‘医问即答’产品页同步上线“来源卡片”:每一条医学回答后,标注“指南来源、审校医师、更新时间、证据等级”;页面最下方,是一行醒目的连结:“求助真实医生—三分钟内回呼”。
“我们不是医生,我们做的是‘把医生更快带到你身边’。”林杰在内部会上说,“打脸不是目的,‘可用’才是。”
——
下午,大V发布了一条“更正声明”,但把“摆拍”隐藏在长达2000字的空话里,试图以“初心”“公益”遮盖事实。
门户把整篇声明拆成一段一段,贴上“事实核验”与“证据链签名”。
最后一行,只有四个字:“请直接道歉。”
评论区清一色的“请道歉”。
——
夜里,陈静发来一张照片:一个老太太坐在社区服务站的桌前,手边是打开的可信问答,另一边是家庭医生递过来的挂号单。
照片下面写着:“不怕了。”
林杰回了一个“抱抱”的表情,然后在产品面板上勾了两项:
“一,长辈模式默认开启‘大字号+语音播报’; 二,‘证据链’入口上提一级,一键可见。”
——
第二天,门户把“医问即答”的“证据链样例库”开放给所有平台:
“你们可以拿去抄,抄正确就好。”
几家平台很快上线了类似的“来源卡片”。评论区有人说:“第一次见到‘抄作业’也能这么爽。”
林杰看着这些变化,心里没有胜利者的狂喜,只有一种近乎平静的满足:
“我们不是为了打败一个人,我们是为了把一个坏规则打败。”
——
三天后,“医问即答—志愿医生”通道上线。每一条复杂问题后,都会弹出一个“愿意接听吗?”的提示,三分钟内由本地家庭医生或志愿医生回呼,系统自动记录“问—答—建议—就医”的全链路证据。
“我们不代替医生。”林杰再次强调,“我们把‘医生的时间’花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产品运营跑去社区做A\/b测试:A组只有“可信问答”,b组同时开启“回呼”。一个月后,b组的“错误就医率”下降了24%,老人群体的“自我观察清单完成度”提升了67%。
“这就是‘可用’。”宋阳在复盘会上说。
——
与此同时,门户把“错题集”公开:每一条被证明“可能误导”的旧答案,都被用红字标注,附上“为什么错、怎么改、何时更新、谁负责”。
“我们不怕承认错误。”林杰说,“我们怕的是不肯把错误讲清楚。”
评论区有人写:“第一次看到一家平台把‘自己打脸’做成了常态。”
“对。”李军回,“我们用‘自己的脸’,换‘大家的安心’。”
一个小镇的家庭医生留言:“以前电话被打爆,现在有了‘回呼’,我能把时间给问题最重的病人。谢谢你们让我‘更像医生’。”
——
那位“医学大V”最终刊发了简短的道歉,医师协会对其账号开出“停更与整改”的通知。门户没有趁势追击,只在“更正公示”面板上加了一条小字:
“感谢每一位愿意‘遵守证据’的人。”
夜深,陈静从值班室发来一段语音:
“今天我陪一位老人挂号,她说‘不用我儿子来了,我自己会’。我想,这也许就是‘可信’两个字的意义。”
林杰静静听完,把手机扣在桌面上。窗外有风,城市在呼吸。
——
第二天的内部墙板上,出现了四个大字:
“以证为刃。”
这四个字,后来被许多医生自发贴在了自己的诊室门口。
——
“医问即答—创作者计划”一并上线:
“招募临床医生、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平台提供‘证据链工具包’与‘引用规范’;凡引用指南与研究,自动生成‘来源卡片’与‘更新订阅’。”
首批报名破万人。平台把“创作者画像”公开透明,市民能看到“谁在说、凭什么说、何时更新”。
“医院签约—第一周报”: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50家; 三甲医院合作7家; 志愿医生1,300人; 平均回呼时间2分48秒。”
——
一场直播辩论在周末展开。平台邀请那位大V与一位急诊科主任同台——大V临时“失约”,聊天室里人满为患。急诊主任拿出“证据链面板”,用最朴素的语言把“指南—处置—风险—何时就医”的四步讲清楚。
评论区被“谢谢医生”淹没。
林杰关了屏幕,只留下一行备注:“下周,把‘心理急救’也加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