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风”计划的详细方案,连同其附带的高风险伦理评估报告,被加密送往“熵减基金会”最高委员会。等待批复的过程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时间仿佛被拉长。在这段间隙,团队内部弥漫着一种焦灼的期待。王大锤继续优化着探测器设计,反复进行模拟测试,将每一个可能出错的环节扼杀在蓝图阶段。但远程监听木星磁层的工作并未停止,那断断续续的 whispers 依旧是最直接的诱惑。
顾渊将自己沉浸在从“星门之种”记录下来的海量数据中。他不再试图强行“解码”,而是像学习一门陌生语言的孩子,反复聆听、感受,寻找着可能的规律和“情绪”变化的蛛丝马迹。南曦则协调着各方资源,同时密切关注着基金会可能传来的任何反馈。
一天傍晚,当顾渊再次对比“星门之种”信号在不同外部刺激下的细微变化模式时,一个想法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击中了他。
“我们在等待‘捕风’计划去近距离接触木星的那个‘意识’,”他在团队频道中说,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急促,“但为什么我们不先进行一次更安全、更基础的‘对话’测试?对象就是‘星门之种’本身。”
王大锤从一堆电路板中抬起头:“老顾,我们不是一直在尝试‘共鸣’吗?效果你也看到了,时灵时不灵,跟闹鬼似的。”
“不,不是那种模糊的频率共鸣,”顾渊调出了他刚刚完成的分析图,“我指的是更明确、更结构化的信息交换。看这里,当外部能量场以特定谐波模式轻微扰动时,‘星门之种’信息流中代表‘基础状态’的模块会相应增强或减弱。而当我们在‘共鸣’实验中产生那些主观感受时,信号中某些代表‘动态变化’或‘高阶关联’的子结构也会出现统计学上的显着活跃。”
他指着屏幕上两条起伏的曲线,一条代表外部刺激的某个参数,另一条代表信号内部某个复杂度的指标,两者呈现出高度同步性。
“它在‘注意’我们,至少,它在对我们施加的某些特定类型的扰动产生反应!”顾渊断言,“这不是单向的广播,这是……互动的前兆!只是我们的‘扰动’太原始,太缺乏‘意义’。”
南曦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想发送一条真正的‘信息’过去。”
“是的!一条它可能理解的‘信息’!”顾渊的眼睛闪闪发光,“我们不能用人类语言,那对它来说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噪音。我们需要一种更基础、更可能是宇宙通行的‘语言’。”
“数学。”南曦和顾渊几乎异口同声。
这是科学界在思考星际通讯时最常提出的假设。数学规律,尤其是质数序列、基础几何定理(如勾股定理)、物理常数等,被认为是超越文明形态的客观存在,最有可能被任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智慧生命所理解。
“不仅仅是数学,”顾渊补充道,他调出了第一卷末尾他们用于稳定“星门之种”的“原初振动”频率图谱,“还有这个。这个振动模式是我们与它成功建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稳定的‘连接’。对它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安全’、‘稳定’,或者……‘友好’。这可能是我们共同的‘语境’。”
一个计划迅速成型:他们将要组合一段信息。开头是一段清晰、无歧义的质数序列(2, 3, 5, 7, 11...),以最简单的脉冲编码表示。中间部分,嵌入一个基础的几何图形信息,比如一个等边三角形及其边长与高的比例关系。最后,附上一段经过简化和调制的“原初振动”谐波。
这条信息将不包含任何关于人类自身、地球位置或技术水平的细节,纯粹是一次关于“存在”和“基本逻辑”的宣告,并带着一丝曾经建立过良性互动的“熟悉感”。
“功率控制在最低限度,仅确保信号能清晰穿透‘星门之种’周围的能量场,而不对其造成冲击。”南曦指示道,“我们这次的目标不是唤醒或激发,而是……打招呼。说一声‘你好,我们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了你,你能理解吗?’”
王大锤检查了能量输出耦合系统,确认万无一失。这一次“对话”尝试,虽然对象是相对熟悉的“星门之种”,但其象征意义远超之前的所有实验。这是人类首次有意识、有目的地向一个确认的非碳基意识体发送结构化的信息。
一切准备就绪。指挥中心里,三人聚集在主控台前,气氛凝重而肃穆。深海之外的地球正值午夜,而在这万米之下的金属堡垒中,一次可能载入史册的接触即将发生。
“信号内容最终确认。”顾渊汇报。
“能量系统稳定,输出功率锁定在阈值以下百分之二。”王大锤汇报。
“环境监测正常,‘星门之种’能量场稳定。”南曦看着监控数据,深吸了一口气。
她的手指悬在虚拟的“发送”按钮上空。这一刻,她感到的不是科学家发现新知的纯粹喜悦,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庄重感。他们即将打破人类文明亿万年来的孤独沉寂,向一个陌生的宇宙邻居伸出思维的触手。
“愿这声问候,能带来理解,而非灾厄。”她在心中默念,然后,轻轻按下了按钮。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没有炫目的闪光。只有能量读数器上一个微小的跳动,显示着一股承载着质数、三角形和友好振动的能量流,温和地注入到那悬浮在深海中的古老造物之中。
信号发送完毕。
接下来是死一般的寂静。所有的传感器都对准了“星门之种”,捕捉着它最细微的变化。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
一分钟过去了,没有任何异常。
两分钟过去了,信息流依旧保持着它固有的、复杂的模式。
五分钟……
就在王大锤几乎要认为这次尝试再次失败,准备开口抱怨时,变化发生了。
“星门之种”核心的能量读数开始缓慢上升,不是失控的那种飙升,而是如同潮汐般平稳而有力的增长。同时,全息投影上那永恒流转的复杂几何图形,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组、变形!
原本缓慢旋转的奇异吸引子骤然收缩,又猛地扩张,吐露出更加精细、更加动态的结构。光点之间的连接不再是稳定的线条,而是迸发出无数短暂存在的、分叉的路径,仿佛一场激烈的思维风暴。信息的复杂度指标瞬间突破了之前记录的所有峰值!
“它……它收到了!”顾渊的声音颤抖着,几乎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它在处理!它在‘思考’我们发送过去的信息!”
然而,变化并未停止。在“星门之种”信息流剧烈活动的同时,团队接收到了一个来自外部的、强大的、全新的信号!
这个信号并非来自深海,也并非来自木星方向。它来自……上方。来自透过层层海水衰减后,依然被他们升级后的监测设备清晰捕捉到的——太阳方向。
信号的模式与“星门之种”和木星 whispers 同源,但强度高了几个数量级,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恢弘而古老的威严。它精准地“覆盖”在团队发送的信息频率之上,仿佛一直在监听。
紧接着,AI助理的警报声尖锐地响起,盖过了所有人的惊愕:
“警报!警报!监测到太阳表面活动急剧增强!编号AR 3297黑子群区域发生x级耀斑爆发!爆发模式……异常!能量释放曲线与已知太阳物理模型严重不符!重复,耀斑爆发模式异常!”
主屏幕上切换到了空间天气监测网络的实时数据。可见光及x射线波段图像显示,太阳表面一个巨大的黑子群区域,正迸发出极其耀眼的光芒,巨大的能量和物质被抛射向太空。而根据计算机分析,这次耀斑的能量释放过程,其精细结构,竟然与他们刚刚发送给“星门之种”的质数序列和“原初振动”谐波,存在着惊人的、复杂的数学对应关系!
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基于相同“语言”体系的“回应”!
指挥舱内,落针可闻。
南曦、顾渊、王大锤三人僵立在原地,目瞪口呆地看着屏幕上那颗突然“活跃”起来的恒星。
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尝试,没有得到深海邻居的直接回应。
却意外地,仿佛……唤醒了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