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杉矶飞回纽约的专机上,气氛像是刚从一场狂欢节里抽身出来,带着疲惫,更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击败湖人,尤其是在斯台普斯用那种方式击败科比,让每个尼克斯球员脸上都像是镀了层光。
李特戴着耳机,靠在窗边,看着下方云层缝隙里掠过的中西部平原。他没怎么参与队友们的牌局和吹牛,脑子里还在回放最后时刻面对科比的那一投。那不是他最习惯的篮球,但那种纯粹到极致的对决,像烈酒,后劲十足。
“嘿,我们的‘斯台普斯杀手’,”马布里一屁股坐在他旁边的空位上,递过来一罐可乐,“还在回味呢?”
李特接过可乐,笑了笑:“回味一下科比的脸色,有助于消化。”
马布里自己也打开一罐,灌了一大口:“妈的,那小子最后看你的眼神,像是要把你生吃了。不过,干得漂亮!”他用力拍了拍李特的肩膀,“说真的,李,以前在明尼苏达,在菲尼克斯,我觉得把球控在自己手里,得最多的分,就是核心。但现在……”他顿了顿,眼神有点复杂,“看着你把那帮家伙(指替补和内线)都喂活了,好像……也挺他妈不错的。”
李特看了他一眼,没说话。他知道马布里这种“球场混不吝”能说出这话,已经是某种程度上的“皈依者狂热”了。独狼,似乎正在学着怎么在狼群里发挥作用。
回到纽约,他们迎接的是一场更大规模的媒体狂欢。《纽约邮报》直接把李特封盖科比和命中关键球的瞬间合成了一张海报,标题是“纽约新神降临斯台普斯!”。《每日新闻》则开始长篇累牍地分析李特的全能数据,将他捧为“联盟下一个门面”。
训练馆外蹲守的记者更多了,问题也从篮球延伸到了艾薇儿、好莱坞,甚至他喜欢吃什么牌子的中餐。李特尽量保持低调,但他知道,在纽约,低调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接下来的西部客场之旅,尼克斯带着这股气势,像一股来自东海岸的旋风。
在萨克拉门托,阿科球馆的喧嚣依旧,但克里斯·韦伯的背影已经远去。面对佩贾·斯托亚科维奇领衔的国王,尼克斯打出了经典的普林斯顿对攻。李特和马布里轮番冲击,钱宁·弗莱和大卫·李这两个能投能跑的内线可算找到了天堂,他们把国王队移动缓慢的内线调得晕头转向,一次次在外线发炮,或者空切袭篮。比赛变成了一场投篮训练,尼克斯兵不血刃地带走胜利。
飞赴菲尼克斯,挑战跑轰始祖太阳队。纳什的传球依旧神出鬼没这是一场速度与激情对决。尼克斯放弃了部分复杂的落位,和马布里一起,跟太阳玩起了对攻。李特用身高优势在纳什头上投中几个关键球,昆廷·理查德森面对旧主也毫不手软。双方比分交替上升,最终尼克斯凭借更胜一筹的防守韧性——主要是李特对纳什传球线路的几次关键破坏——笑到了最后。更衣室里,马布里得意地宣称:“我们的跑轰,也不比他们差!”
背靠背打快船,体能是个考验。但快船毕竟不是湖人,布兰德在内线虽然勇猛,但缺少外线强援。尼克斯靠着整体实力和赢球惯性,有惊无险地再下一城。李特甚至有时间在第三节末段坐在替补席上,看着内特·罗宾逊像个小陀螺一样把快船的替补防线搅得天翻地覆。
带着西部客场三连胜的荣耀回到东部,尼克斯的势头似乎不可阻挡。直到他们飞去了孟菲斯。
联邦快递论坛球馆,这里没有洛杉矶的星光,没有菲尼克斯的速度,只有孟菲斯人引以为傲的、磨牙吮血般的防守和两个内线巨兽——保罗·加索尔和……斯特罗迈尔·斯威夫特。灰熊队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给尼克斯上了一课。加索尔在高位策应,斯威夫特和洛伦岑·赖特在内线翻江倒海,他们用身高、力量和积极的冲抢,把尼克斯本就脆弱的内线防守和篮板保护打成了筛子。科特·托马斯和克里斯·安德森被打得毫无脾气,钱宁·弗莱更是被顶得东倒西歪。李特和马布里的外线火力被灰熊强硬的肢体接触不断干扰,进攻打得异常滞涩。一场低比分的丑陋失利,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尼克斯头上。
“我们他妈的需要一个能抢篮板、能顶人的大个子!”飞往明尼苏达的飞机上,连好脾气的科特·托马斯都忍不住骂了一句。
然而,祸不单行。在明尼阿波利斯,他们遇到了另一个内线杀神——凯文·加内特。“狼王”用他无处不在的长臂、激情四射的怒吼和全面的技术,给尼克斯的内线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KG不仅能自己得分,还能策应,防守端更是覆盖面积巨大。李特试图用传球调动,但森林狼的轮转补位非常及时。尼克斯遭遇了两连败。
“纽约尼克斯的进攻很漂亮,但防守就像纸糊的房子,一碰就倒。”ESpN的评论员毫不客气地指出。
回到熟悉的麦迪逊花园,总算喘了口气。面对老对手奇才,阿里纳斯依旧疯狂,但尼克斯找回了进攻感觉,用一场对攻大战止住了连败。随后又轻松拿下了来访的弱旅。
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当扎克·兰多夫再次率领开拓者兵临城下时,尼克斯的内线又一次被爆成了渣。兰多夫那肥硕的屁股仿佛拥有无限的坐打权限,尼克斯无人能挡。又是一场失利。
十一月的最后一场比赛,面对年轻的芝加哥公牛,尼克斯凭借更老道的经验和李特关键时刻的稳定发挥,有惊无险地拿下。
整个十一月,尼克斯的战绩起伏不定,像坐过山车。他们能赢下太阳、湖人这样的强队,也能输给灰熊、开拓者这种内线强悍的队伍。
但纽约的媒体和球迷,却展现出了一种奇特的宽容。或许是因为李特带来的比赛风格确实好看,行云流水的进攻让人赏心悦目;或许是因为马布里肉眼可见的转变,从独狼变成了更团队的攻击手;更或许,是因为李特本人那稳定得可怕的输出和关键时刻屡屡救主的表现。
《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写道:“我们可能还不是冠军争夺者,我们内线的软肋人尽皆知。但我们拥有了一个真正的明星,一个能让比赛变得不同的家伙。他让篮球在纽约重新变得有趣,这就够了,至少现在够了。”
训练结束后,李特加练着投篮。马布里走过来,看着他说:“我们现在就像一辆引擎劲爆但底盘漏风的老爷车,跑起来拉风,但颠得厉害。”
李特接过传球,稳稳命中一记三分,擦了擦汗:“那就先把能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至于底盘……”他看了一眼空荡荡的内线,“等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