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的框架,如同经历了一场蜕皮的蝉,带着小组全员连续数日鏖战的心血,再次被林小溪郑重地发送出去。这一次,她没有丝毫放松,反而比之前更加忐忑。顾言琛的第一轮打击已经让她清楚地认识到,在他面前,任何“尽力了”的自我安慰都是苍白无力的,他衡量标准的刻度,远非常人所能及。
发送邮件后,她甚至没有离开工位,只是靠在椅背上,闭着眼睛,等待着那几乎可以预见的、迅疾而冷酷的回应。办公室的灯光白得刺眼,照在她略显苍白的脸上,眼下是连日熬夜留下的淡淡青影。
果然,不到二十分钟,熟悉的提示音再次响起,尖锐地划破了办公区的寂静。
林小溪的心脏像是被这只无形的拳头攥紧,猛地睁开眼,看向屏幕。
发件人:顾言琛。
主题:Re: 【城市焕新项目】市场分析框架(修改版)
他的回复,快得几乎不近人情,仿佛他什么都不用做,只是专门守在邮箱前等待她的提交,然后给予致命一击。
点开邮件,正文依旧简洁到吝啬:“已阅。战略层面思考仍需深化,具体见批注。”
附件文档再次被下载打开。这一次,刺目的红色批注似乎少了一些,但位置更加关键,问题更加刁钻,直指方案的核心逻辑和与公司整体战略的契合度。
· 在“市场进入策略”部分,他批注:【此策略与集团目前重点投入的‘智能化’转型战略关联度弱。请阐述如何利用集团现有技术资源(如AI数据分析平台、物联网基础设施)赋能你的市场开拓方案,实现协同效应。我需要看到具体的嫁接点和预期增效数据模型。】
· 在“风险评估”章节,他圈出了“政策风险可控”这一结论,批注:【‘可控’定义模糊。请列出A市未来三年在城市规划、产业扶持、环保法规等方面所有可能影响本项目的不确定性政策因素,并进行概率-影响矩阵分析。同时,评估若最坏情况发生,我们的应急预案成本及资源储备是否充足。】
· 在“长期价值”论述旁,他提问:【此项目如何为公司沉淀可持续的品牌资产和用户数据资产?如何与公司其他业务线形成生态联动,而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地产项目?】
这些问题,不再局限于市场本身的技术细节,而是跃升到了公司整体战略、资源协同、风险管控和长期生态建设的层面。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重锤,敲打在她思维的边界上,逼迫她跳出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去审视更宏大的棋盘。
林小溪看着这些批注,最初的挫败感渐渐被一种无力感取代。她意识到,顾言琛不仅仅是在考核她的执行力,更是在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逼迫她提升思维的高度和广度。他像是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她从未留意过的门,门后是更复杂、也更波澜壮阔的世界,但门槛极高,需要她拼尽全力才能攀爬。
这与她记忆中那个耐心给她讲题、引导她理解某个管理模型的学长截然不同。那时的引导是温和的,带着鼓励和包容;而现在,是强硬的,不容置疑的,带着上位者审视和打磨工具的冷静。
她没有时间沉浸在对比带来的酸楚中。问题已经摆在面前,她必须解决。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开始行动。首先,她调取了集团近几年的战略规划文件,尤其是关于“智能化转型”的部分,逐字逐句地研读,试图理解其中的核心意图和资源投向。这对她而言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查阅技术术语,理解AI平台和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接着,她开始搜集A市相关的政策动向,这需要极强的信息搜集和研判能力。她联系了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大学同学,付费订阅了专业的政策研究数据库,甚至去参加了相关领域的行业研讨会,试图从各种渠道捕捉那些可能影响项目未来的“蝴蝶翅膀”。
然而,最让她感到棘手的,还是关于“生态联动”和“资产沉淀”的战略思考。这需要对公司整体业务布局有深刻的洞察,而这恰恰是她作为分公司市场部组长视野的盲区。
焦头烂额之际,她的目光无意中扫过书架最顶层,那里堆放着她从大学宿舍搬过来后就没再动过的几箱旧书。鬼使神差地,她搬来椅子,踮起脚,在那落满灰尘的纸箱里翻找起来。
指尖触碰到一本硬壳书的粗糙封面,她动作一顿,将它抽了出来。封面上,《竞争优势的战略构建》几个字赫然在目。这本书,是他大四时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之一。他说,这是他的战略启蒙读物,希望对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
书的重量沉甸甸的,仿佛也承载着那段过往的重量。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翻开了封面。
扉页上,他熟悉的、刚劲有力的笔迹映入眼帘:
“致我的小溪——
愿你的世界,因思考而辽阔,因智慧而闪光。
—— 顾言琛,于你二十岁生日”
“我的小溪”……这四个字像带着温度的铁烙,烫得她指尖猛地一缩,几乎要拿不住这本书。回忆如同冲破闸门的洪水,瞬间将她淹没。那个夜晚,他捧着这本书,眼神亮晶晶地对她说着期许的样子,清晰得仿佛就在昨日。
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住,一阵尖锐的疼痛让她几乎喘不过气。她猛地闭上眼,深吸了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她像是要摆脱什么烫手山芋般,用力地、几乎是粗暴地翻过了这一页,指甲在纸张上划出一道轻微的折痕。
过去已死,缅怀无用。
她开始阅读这本书。书中关于价值链分析、核心竞争力、战略协同的论述,虽然年代稍远,但核心思想历久弥新。一些她之前觉得晦涩难懂的概念,在面临顾言琛提出的实际问题时,竟然变得清晰起来。她一边读,一边在笔记本上疯狂记录,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框架与“城市焕新”项目进行嫁接。
同时,她鼓起勇气,给集团总部战略部的一位资深分析师发了邮件,虚心请教公司业务生态布局的问题。让她意外的是,对方回复得很快,并且提供了不少公开资料之外的有益视角。(她不知道的是,这位分析师在回复她邮件前,收到了来自顶头上司的助理一句轻描淡写的“关照”:市场部林小溪组长在跟进重要项目,若其咨询战略协同问题,可在不涉密前提下予以适当指导。)
几天几夜,林小溪几乎进入了疯魔的状态。除了必要的吃饭和短暂的睡眠,她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资料、数据、模型和书籍之中。办公室、公寓书房,到处都堆满了打印出来的文件和写满思路的草稿纸。她像个贪婪的海绵,拼命吸收着一切能够提升她战略思维的知识养分。
顾言琛的办公室就在她楼上两层。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他会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依然亮着灯的那个熟悉工位。助理曾委婉地提醒他,林组长这样连续高强度工作,恐怕会影响长期效率甚至健康。顾言琛只是沉默地看着那点灯火,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钢笔冰冷的笔身,半晌,才低声说:“给她订一份宵夜,以部门的名义。别让她知道是我。”
于是,在林小溪饿得头晕眼花时,总会“恰好”有行政部的同事送来热气腾腾的粥品或精致的点心,说是公司给加班员工的福利。她感激地接受,却从未深想这“福利”为何总是如此及时且合她口味。
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他既是那个不断给她设置更高障碍的严苛考官,也是那个在暗处默默关注、甚至为她扫清部分障碍的……她无法定义的存在。
当林小溪终于将再次修改、几乎脱胎换骨的框架报告,连同一份详尽的战略协同补充说明和风险评估矩阵分析一起提交时,她感觉自己像是打了一场耗尽全力的硬仗,整个人都虚脱了。
这一次,顾言琛的回复隔了一个小时才来。
邮件正文依旧简短,却有了微妙的不同:“思路已基本清晰,战略协同部分有提升。按此方向准备详细方案。”
没有表扬,但那个“有提升”,以及“按此方向”的肯定,对于此刻的林小溪来说,已经如同久旱甘霖。她靠在椅背上,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混合着极致疲惫和微弱成就感的复杂情绪在胸腔里弥漫开来。
她抬起头,望向窗外蔚蓝的天空,一架飞机正缓缓划过,留下长长的白色尾迹。这一次,心口的刺痛感似乎减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清明。
她似乎,在被他逼着,跌跌撞撞地,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这微不足道的进步,新的挑战已接踵而至——顾言琛直接下达指令,要求她带领小组,在一周内拿出可供决策的详细方案执行路线图。而与此同时,行政部通知,公司将举办一场重要的行业晚宴,要求核心项目组成员务必参加。这意味着,她将不得不首次在与工作无关的场合,直面顾言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