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子瞬间陷入一片混乱。苏明远二话不说,抓起早已准备好的蓑衣斗笠就要出门。婉娘担忧地拉住他:“老爷,要小心些!”
苏明远拍拍她的手:“职责所在,别担心。”又看向苏碗和赵嬷嬷,“你们听碗儿的,收拾紧要东西,随时准备往镇西山坡上撤。”
苏明远匆匆离去,融入雨中奔走的人流。苏家小院里,婉娘和赵嬷嬷强自镇定,开始收拾细软和干粮。苏碗则异常冷静,她将那些干净的旧布裁成方块,教婉娘和赵嬷嬷将干燥的艾草叶、薄荷叶碾碎,包在布块中间,做成简单的“防疫香包”。
“娘,嬷嬷,把这个带在身上,或者挂在屋里。”她又指挥赵嬷嬷,将买来的生石灰用厚布包好,放在不会被雨水直接淋到但又通风的地方备用。
外面的风雨声、哭喊声、催促声交织在一起。很快,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断木杂物,冲垮了部分低矮的河堤,倒灌进镇子。苏家所在的街道地势稍高,但积水也迅速漫过了脚踝,并且还在上涨。
“夫人,姐儿,不能再等了,我们得走了!”赵嬷嬷看着不断上涨的积水,焦急地说道。
婉娘抱起一个包袱,赵嬷嬷背起另一个,苏婉则紧紧抱着一个她自己的小木匣,里面是她的小金库和那些饮品的配方笔记。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着水,跟随人流往镇西地势较高的山坡撤离。
山坡上已经聚集了不少逃难出来的镇民,哭声、叹息声、寻找亲人的呼喊声不绝于耳。风雨依旧,人们挤在临时搭建的简陋窝棚里,或是大树下,瑟瑟发抖。
苏碗看着眼前混乱凄惶的景象,小眉头紧锁。她注意到,很多人淋了雨,浑身湿透,孩子们在哭闹,老人蜷缩着咳嗽。这样下去,很容易生病。
她找到负责维持秩序的一位里长,仰着头,声音清晰地建议:“里长爷爷,让大家找地方生几堆火吧,烤烤衣服,驱驱寒气。再找几个大锅,一直烧着开水,大家都能喝。”
里长正焦头烂额,见是个小女娃,本不欲理会,但听她说得在理,再看人群中确实已有孩童开始发热哭闹,便采纳了建议,组织人手捡拾未被淋透的柴火,架锅烧水。
苏碗又让赵嬷嬷拿出一些他们带来的“防疫香包”,分发给相邻的、带有幼童和老人的家庭,并告诉他们可以用烧开的水冲泡一点他们带来的“大麦香茶”或“薄荷甘草”碎末,能暖身驱寒。
她这些细微的举动,在混乱中带来了一丝暖意和秩序。不少镇民都对苏家这个年纪虽小却沉着懂事、乐于助人的女儿留下了深刻印象。
苏碗站在山坡上,望着山下已成汪洋的镇子,心中忧虑着父亲的安危,也更坚定了某个念头。天灾无情,个人的力量渺小,唯有更强的实力和更广的人脉,才能在变故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