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市的反应则更为微妙和差异化:
林州市(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古村落资源丰富):市长周伟强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召集了紧急会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我们林州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的侗寨、苗乡、瑶村,特色文化独一无二!必须争当首批试点,而且要做出标杆!”他亲自点将,要求相关县区立刻摸排有潜力、有积极性的村落。
湖阳市(水网密布,渔业发达,拥有水乡县): 市委书记李明远同样看到了巨大机遇。“水乡风情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把‘村超’办在渔船上?滩涂上?想想就有话题性!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借‘村超’的东风做大做强!”水乡县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平州市(平原农业大市,粮食主产区):市长张建国感到了压力。“我们农村人口多,但特色文化不如林州、湖阳鲜明。不过,我们农民兄弟体格健壮,干活有力气,踢球未必差!而且农业本身就是大文章,‘稻香里的足球赛’也是特色!”他要求各县立刻行动起来,不能在新一轮竞赛中掉队。
几个工业基础较好但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市:如以煤炭闻名的黑山市、以钢铁为主的铁原市,领导们则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农村空心化、基础设施薄弱是现实难题。“再难也得搞!袁省长盯着呢!‘村超’搞不好,说明我们乡村振兴工作没抓实!”市委书记们纷纷表态,要求下属区县务必挖掘亮点,争取试点名额。
袁泽的办公室,再次成为了全省“村超”风暴眼的中心——神经中枢。他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每天要听取体育局、农业农村厅、文旅厅等多个部门关于方案进展的详细汇报,审阅堆积如山的方案草案、试点申报材料;要接待来自各地市、甚至县乡一级闻讯而来、主动请缨汇报想法、极力争取成为首批试点的干部队伍。他的办公室门外,常常排起等候接见的长队。
他对方案细节的把控,依旧严格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在审阅专班提交的《参赛资格规定》初稿时,他拿起红笔,在“参赛球员资格”条款下重重划了线,语气不容置疑:
“‘村超’的灵魂是什么?是‘草根’!是‘本土’!是‘我为家乡而战’的纯粹性!这条户籍红线,是生命线,是高压线!必须严格限定为本村户籍村民!必须严格限定为本村户籍村民!没有任何例外!坚决、彻底地杜绝任何形式的请外援、冒名顶替!这是底线中的底线!”
他目光如电,扫视着在场的各部门负责人,“这条红线,比‘杨超’还要硬!谁碰,就立刻取消整个村的参赛资格!并且,要严肃追究所在乡镇主要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这一点,必须写进方案总则,用最醒目的字体标注!要让每一个村、每一个乡镇,从申报那一刻起,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甚至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补充要求:“考虑到农村是熟人社会,光靠乡镇监督还不够。方案里要加入‘村民联保监督’机制!以村民小组或自然寨为单位,参赛球员名单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
鼓励村民互相监督、举报。利用好熟人社会‘抹不开面子’和‘知根知底’的特点,形成强大的内部监督氛围!让弄虚作假者在村里抬不起头!”这个提议,充满了对中国乡村社会运行规则的深刻洞察。
在讨论赛事组织细则时,袁泽再次强调“去繁就简”和“激发活力”:
“同志们,不要本末倒置!不要用搞城市联赛、专业联赛的那套复杂流程来套‘村超’!”他指着方案中关于赛程编排、积分规则等过于繁琐的部分,“赛制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搞单场淘汰赛,刺激!
可以搞小组循环赛,热闹!甚至可以搞点趣味赛,比如夫妻搭档、父子兵、带球过障碍什么的,增加参与度和娱乐性!重点是参与!是热闹!是打出各村的精气神和特色文化!
要鼓励各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的语调变得生动起来,“自己设计独一无二的队旗、队徽!自己组织有本村特色的啦啦队,唱山歌、跳傩舞、打腰鼓都行!
自己想办法,把村里的老手艺、老传统、老故事融入到赛事的各个环节中去!我们要看到的,是百花齐放,是万紫千红!不是千村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