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刚给溪田染上浅黄,顾衍就带着村民们拆起了村头的老仓库,木梁上积着多年的灰,一抬起来就簌簌往下落,几个年轻村民却干劲十足,边拆边哼着歌——他们都记着顾衍画的图纸,知道这里要变成能装下溪田故事的农耕文化馆。
苏景妧没闲着,天天往农户家跑,收集老物件,张叔翻出压箱底的旧木犁,犁柄磨得发亮,“这是俺爹当年用的,种了一辈子田”;王婶拿出褪色的粗布围裙,上面还沾着早年做腊味的油星子;连村里最年长的周奶奶,都颤巍巍抱来一个陶瓮,“这是装葵花籽的,当年俺们就靠这个存粮,挨过了不少苦日子”,苏景妧把这些物件仔细擦干净,分类记上故事,贴在标签上,连陶瓮上的一道裂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游客们听说要建文化馆,也跟着凑热闹,有个摄影爱好者特意送来一叠照片,是春天拍的油菜花田,晨雾里的花穗沾着露珠;还有个来过三次的亲子家庭,带来孩子画的向日葵,歪歪扭扭的花盘里,写着“溪田真好玩”,苏景妧把这些照片和画都贴在临时搭的木板墙上,没多久就成了一面“溪田记忆墙”,路过的人都要停下来看半天。
顾衍的进度也不慢,老仓库的框架刚搭好,他就拉着李村长来商量:“你们村的老纺车、旧竹篮,也拿来摆在这里吧,咱们的文化馆,要装下整个‘溪田联盟’的故事。”李村长一听就乐了,当天就组织村民找物件,还特意让村里的手艺人,编了个新竹篮送过来,“俺们也出份力,让来的人知道,不光溪田村好,俺们李村也有故事”。
秋收那天,文化馆终于试开放,门口挂着村民们一起编的玉米串和红辣椒,刚进门就能看到那架旧木犁,旁边的屏幕上,循环放着村民们挖水渠、学服务的视频,有个游客站在陶瓮前,听苏景妧讲周奶奶的故事,忍不住红了眼:“原来这些老物件背后,藏着这么多日子的温度。”
傍晚,苏景妧和顾衍坐在文化馆门口的石阶上,看着夕阳把“农耕文化馆”的木牌染成暖红色,顾衍掏出刚打印好的游客留言本,翻给苏景妧看,上面写满了“还会再来”“想带爸妈看看”,苏景妧笑着合上书,风里传来远处晒谷场的欢笑声,是村民们在收今年的葵花籽,颗粒饱满,满是丰收的香。
她忽然觉得,这座小小的文化馆,就像溪田的根,把过去的苦、现在的甜都扎在土里,而他们和村民们,还有“溪田联盟”的伙伴们,就是顺着这根往上长的芽,只要一起守着这份热闹,往后的日子,只会更有奔头。
十月的溪田被晒谷场的金黄裹得满是暖意,农耕文化馆的木门刚推开,就有游客循着“沙沙”声找过来——是周奶奶坐在窗边,正用竹筛筛新收的葵花籽,饱满的籽实从筛眼漏下,落在粗布垫上,溅起细碎的香。
“这是俺们溪田的‘筛选课’,”苏景妧笑着迎上去,给游客递上小竹筛,“空壳和坏籽要挑出来,炒着才香,就像过日子,得把细枝末节的好都留着。”游客们学得认真,有个小姑娘蹲在周奶奶身边,跟着把空壳籽挑出来,攒了一小捧后举起来:“奶奶你看,我挑干净啦!”周奶奶笑得眼睛眯成缝,从口袋里摸出颗糖塞给她:“乖娃,以后常来玩。”
顾衍这边正和几个村民商量“冬季体验项目”,黑板上写满了点子:腌腊味、做手工皂、跟着农户学编竹篮,最底下还画了个小太阳——是计划在文化馆门口搭暖棚,让游客冬天也能坐着晒太阳、嗑瓜子。刚讨论完,李村长就领着邻村的手艺人来了,手里提着一篮刚编好的竹筐:“俺们村商量好了,冬天就来教游客编竹篮,还能把编好的篮子当伴手礼,咱们‘溪田联盟’一起忙活!”
没过多久,“溪田冬日暖游”的海报就贴在了村口,有对老夫妻专门从城里来,跟着王婶学腌腊味,五花肉抹上盐和香料时,大爷笑着说:“小时候看我妈腌过,几十年没碰过了,没想到在这儿找着回忆了。”王婶一边教一边给他们装试吃的腊味:“带回家蒸着吃,就当念想,明年开春再来,俺给你们做新茶。”
文化馆里也添了新热闹,苏景妧把游客写的留言本整理好,订成了厚厚的“溪田故事集”,放在进门的书架上,还特意留了空白页,让新来的游客接着写。有个年轻姑娘在本子上画了幅小画,是田埂上并肩坐着的两个人,旁边写着:“看到他们和村民一起忙活的样子,才懂‘好好生活’四个字的意思。”
傍晚,苏景妧和顾衍坐在暖棚里,喝着新煮的腊味汤,窗外的夕阳把晒谷场的玉米堆染成橘红色,远处传来村民们的笑声,是张叔在教游客编花环。顾衍看着手里的“溪田故事集”,忽然说:“明年春天,咱们把这些故事印成小册子,送给来的游客,让他们把溪田的暖带回家。”
苏景妧点点头,汤的暖意漫过心口,她望着眼前的一切——热闹的文化馆、忙碌的村民、笑着的游客,忽然觉得,所谓的好日子,从来不是一个人往前跑,而是一群人手拉手,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满是烟火气的甜。
腊月的溪田飘着细碎的雪,暖棚里却满是热气。王婶带着几个妇女围着大铁锅,锅里熬着金黄的糖浆,正准备教游客做“葵花籽糖”,铁铲搅动时,甜香裹着热气飘满整个棚子,刚进门的游客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这味儿,一看就过年了!”
苏景妧帮着分发油纸和模具,看着游客们把裹了糖浆的葵花籽倒进模具,有人捏成小兔子形状,有人压成方方正正的块,连手笨的小伙子都学得有模有样。有个姑娘把做好的糖纸包好,塞进包里:“要带回去给爸妈尝,他们肯定没吃过自己做的葵花籽糖。”苏景妧笑着递过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熬糖的小技巧:“回家想做了,照着这个来,一样好吃。”
顾衍则在文化馆里忙着布置“溪田年俗展”,墙上挂着村民们剪的窗花,有向日葵图案,也有玉米和红薯的模样;玻璃柜里摆着周奶奶缝的布老虎,还有李村手艺人编的竹灯笼,他还特意在角落设了个“写福字”的桌子,摆上红纸和毛笔,游客们可以自己写福字带回家,有个老爷爷握着毛笔,写了幅“溪田春长在”,递给顾衍:“这字送给你们,祝你们日子越来越好。”
没过几天,“溪田联盟”的第一个“联合年集”就开了。溪田村的腊味、手工皂,李村的竹编、豌豆凉粉,还有邻村送来的土蜂蜜、山核桃,满满当当摆了一条街,游客们提着篮子穿梭在摊位间,孩子们拿着糖画追跑,摊主们的吆喝声和笑声混在一起,比城里的庙会还热闹,李村长攥着刚收的钱,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过年就盼着能多卖点粮食,现在倒好,凭着这些手艺,日子比蜜还甜!”
除夕前一天,游客渐渐散去,村民们聚在晒谷场吃“团圆饭”,长桌上摆着腊味蒸南瓜、葵花籽仁炒蛋,还有刚熬好的葵花籽糖,张叔端着酒杯站起来:“要不是圆圆和顾衍带着咱们干,哪有现在的好日子!俺提议,敬他们一杯!”众人纷纷举杯,苏景妧看着满场的笑脸,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顾衍看着她轻声说:“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雪还在下,落在灯笼上,映得暖黄色的光更亮了,苏景妧望着远处亮着灯的民宿和文化馆,忽然明白,溪田的冬天从来不是冷清的,只要大家心在一起,再冷的日子,也能过出满是烟火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