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算力资源上的巨大劣势,“北斗”团队没有时间抱怨。
陈知行迅速调整了策略,决定将宝贵的“曙光一号”机时,用于攻克一个最具代表性、也最能体现他们模型优越性的“标杆”问题——模拟大型区域电网在极端天气(如冰雹、狂风)下的连锁故障及恢复过程。
这个问题极其复杂,涉及电力物理、气象耦合、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对模型的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要求极高。
一旦成功,其应用价值和影响力将不言而喻。
移植和调试工作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陈知行和周炽负责核心算法的适应性修改,确保其能在“曙光一号”的并行架构上高效运行。
苏想则带领数据小组,日夜不停地整理、清洗来自电力部门和气象局的庞杂历史数据,构建高质量的仿真环境。
陈知行和李泽川,动用一切能用的关系,确保团队在申请到的有限机时内,网络畅通,权限无误,排除一切外部干扰。
首次全规模模拟测试的日子终于到来。
四人守在“曙光一号”机房外间的终端前,心情忐忑。
巨大的机器在玻璃墙后无声运行,只有指示灯规律闪烁。
模拟开始。屏幕上,代表电网节点的光点密密麻麻亮起,数据流如同江河奔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突然,代表极端天气的红色区域在屏幕上生成,迅速蔓延。
紧接着,一个关键的枢纽变电站节点闪烁起来,负载急剧攀升!
“注意!003号节点过载风险达到阈值!”
苏想紧盯着数据流,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启动预设切负荷方案A3!”
陈知行冷静下令。
周炽快速操作,模拟系统按照预定策略,切断了部分非重要负荷,003号节点的压力暂时缓解。
但危机并未解除。
天气系统还在加剧,线路覆冰模型显示,多条主干输电线路的承重逼近极限。
“7号线路断线概率升至65%!”
苏想再次报警。
“启动孤岛运行预案!协调周边电厂增加出力!”
陈知行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兵遣将。
模拟系统在他们的操控下,如同一个真正的电力调度中心,艰难地维系着电网的稳定。
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虚拟世界里“千家万户”的灯火。
终于,极端天气模型开始减弱。
屏幕上,虽然仍有部分区域处于停电的灰色状态,但主干网络保住了,没有发生灾难性的全网崩溃。
并且,模型自动生成的恢复方案,正在有条不紊地引导着供电恢复。
首次全规模测试,成功!
虽然只是虚拟仿真,但四人看着屏幕上逐渐恢复生机的电网,都有一种打了胜仗般的激动和成就感。
“成功了!老陈!想想!我们做到了!”
周炽兴奋地大喊。
陈知行长长舒了一口气,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脸上是罕见的、轻松的笑意。
李泽川看着屏幕上定格的成功画面,又看看身边因为激动而脸颊微红的苏想,嘴角勾起一抹张扬的弧度:
“我就说嘛,小状元出马,一个顶俩。”
这次成功的测试,生成了一份详实的数据报告和极具说服力的演示动画。
当他们将这份成果提交给863计划专家组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其展现出的前瞻性和实用价值,让之前一些对方启明实验室有所倾斜的专家,也开始重新审视“北斗”团队的分量。
首战告捷,他们用有限的资源,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北斗团队】在“曙光一号”上成功的电网仿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不断扩散。
项目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连之前对方启明实验室有所倾斜的某位领导,也特意打电话给刘教授,肯定了团队的工作。
一时间,【北斗】风头无两。
就在这捷报频传的时刻,一封来自港商顾延舟的邀请函,通过正式渠道送到了北大计算机系,指名邀请苏想同学,就【动态数据模型在金融风险预测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非正式学术交流”,地点定在京城顶级的涉外饭店——北京饭店。
邀请函措辞严谨,理由冠冕堂皇,让人难以拒绝。
刘教授考虑到顾延舟之前曾表示过资助意向,且此次是以学术交流为名,便建议苏想“可以去听听,拓宽下思路,但务必谨慎”。
苏想拿着那封印制精美的邀请函,有些犹豫。
她本能地觉得顾延舟的目的并非单纯学术交流,但对方的身份和名义又让她不好直接回绝。
周六傍晚,苏想穿着平时那件半旧的浅蓝色连衣裙,背着帆布书包,准时来到了北京饭店那间预订好的、环境私密优雅的西餐厅。
顾延舟早已等候在此。
他穿着一身剪裁完美的深灰色西装,没有打领带,衬衫领口随意地解开一颗扣子,少了几分商人的刻板,多了几分儒雅的随性。
餐桌上摆放着精致的银质餐具,一瓶醒好的红酒,以及一束娇艳欲滴、与周围格调格格不入的——红玫瑰。
“苏小姐,欢迎。”
顾延舟起身,绅士地为她拉开座椅,笑容温和,目光却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掠过她素净的脸庞和那束玫瑰,“鲜花赠佳人,希望你喜欢。”
苏想看着那束红得刺眼的玫瑰,愣了一下,随即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她不太理解这种场合送花的意义,尤其是红玫瑰,在她看来远不如一叠有用的技术资料来得实在。
“顾总,太破费了。”
她客气而疏离地点点头,坐下,将帆布书包放在脚边,那里面还装着她的笔记本和几篇待看的论文。
晚餐在一种微妙的气氛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