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灯韵渐浓:巧思缀饰,笑语满庭
一、框架初成:小挫折里的小成长
周三下午的活动室里,满是孩子们摆弄竹丝的细碎声响。经过前一天的练习,今天大家正式开始编灯笼框架,桌上的彩色竹丝少了大半,多了些歪歪扭扭却满是心意的雏形。
小虎握着明黄竹丝,试图给圆形框架收尾,可竹丝接头总对不上,试了三次都松松垮垮。他把框架往桌上一放,腮帮子鼓得圆圆的:“怎么都接不紧,一点都不好玩!”老陈正好走过来,捡起框架仔细看了看,从口袋里掏出一小段细棉线:“别急,咱们给竹丝‘找个帮手’。”他教小虎把棉线绕在接头处,轻轻打了个结,原本松动的框架瞬间稳了:“你看,编手艺跟解数学题一样,换个方法就通了。”小虎照着试了试,指尖虽然有些笨拙,却真的把框架固定好,他举着灯笼框架跑去找小宇炫耀:“你看!我的圆形不歪了!”
朵朵的方形框架倒是齐整,可编侧面竹条时,总把横条和竖条弄混,编到一半就乱成了“竹丝团”。她坐在角落,小声吸着鼻子,手里还攥着乱掉的竹丝。杨老师正好来送温水,看到朵朵的样子,在她身边坐下:“咱们先把竹丝按‘横三竖三’摆好,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来。”她陪着朵朵重新梳理竹丝,每摆好一根就夸一句:“这根竖条摆得真直,比老师第一次编的还棒。”朵朵渐渐露出笑容,等编好侧面时,还特意在角落加了片小小的竹编桂花:“这样灯笼就跟手链是一家人啦。”
二、创意缀饰:独一无二的小设计
框架编好后,活动室立刻变成了“创意工坊”。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小装饰,有彩色贴纸、丝带,还有老陈提前准备的荧光颜料——晚上涂在竹丝上,灯笼亮起来会更漂亮。
小宇拿着浅绿竹丝,蹲在桌边认真编桂花。他记得杨老师手链上的桂花有五片花瓣,就数着竹丝一片一片编,编到第三片时,竹丝突然断了。他愣了一下,突然眼睛一亮,把断竹丝剪成小段,粘在桂花旁边:“就当是桂花落下的小花瓣!”老陈路过看到,笑着点头:“这主意好,有了落花,灯笼更有秋天的味道了。”
有个小女孩想在灯笼上编自己的名字,可“婷”字的走之旁总编不好。杨老师看到后,教她用丝带代替竹丝:“丝带软,绕个小圈就是走之旁,还能随风晃呢。”小女孩照着做,丝带在竹丝间绕出柔美的弧度,她开心地举着灯笼转了圈:“我的名字会跳舞啦!”
最热闹的是涂荧光颜料环节。孩子们蘸着颜料,在灯笼上画月亮、星星,还有的画了小兔子。小虎在自己的灯笼上画了个大大的笑脸,还在旁边写了“中秋快乐”;朵朵则在桂花旁涂了淡黄色颜料,说要让桂花“看起来更香”。颜料蹭到了手指上,没人在意——大家都盯着自己的灯笼,眼里满是期待,好像已经看到中秋夜,这些灯笼亮起来的样子。
夕阳西下时,活动室的墙上挂满了未完工的灯笼。有的框架上缠着丝带,有的缀着小桂花,还有的涂着亮晶晶的颜料。孩子们收拾东西时,还在小声讨论:“明天咱们装灯串吧?”“我要第一个挂我的灯笼!”杨老师看着满墙的灯笼,又看了看孩子们沾满颜料的小手,笑着对晓晓说:“这些灯笼,比商店里买的还珍贵。”晓晓点点头:“是啊,每一个都藏着孩子们的小心思,这才是最好的中秋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