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演习落幕,临城势力威望达至新高度,周边版图稳步扩张,经济贸易愈发繁荣,兵工体系日趋完善。马小丑深知,乱世争霸,不仅需坚甲利兵、充盈府库,更需凝聚人心、革新风气——唯有破除陈腐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才能让辖区真正长治久安,让百姓从精神到物质都摆脱乱世的蒙昧与苦难。彼时,临城及新归附区域仍充斥着裹足、纳妾、男尊女卑等封建陋习,女子沦为附属,孩童失学普遍,陈规陋习不仅摧残人性,更制约着社会发展。于是,在稳固军政大权、理顺经济秩序后,马小丑将“倡导新风,移风易俗”提上日程,决心以雷霆手段破除旧弊,以务实举措培育新风。
废除裹足:解放女性的第一步
“裹足”是流传千年的封建陋习,将女子幼童的双脚用布条紧紧缠绕,使其骨骼变形、终身残疾,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实则是对女性身体与自由的残酷束缚。在临城及周边地区,这一陋习根深蒂固,上至豪门贵妇,下至平民女子,几乎无人能免,许多女子因裹足无法劳作、行动不便,一生被困于方寸庭院。
马小丑自幼便目睹母亲因裹足所受的苦楚,深知这一陋习的危害。推行新政之初,他便将废除裹足列为首要任务。为避免激化矛盾,他采取“宣传先行、强制兜底”的策略,第一步便是广泛宣传裹足的危害。
马小丑命人撰写通俗易懂的告示,张贴在县城及各乡镇的显眼位置,告示中写道:“女子双脚,乃立身之本。裹足之害,轻则致残,重则丧命;幼童裹足,痛彻心扉,终身难愈。女子亦为人,当享行走之自由、劳作之权利。自今日起,辖区内严禁强迫女子裹足,已裹足者可自行解绑,官府将提供医药帮扶;凡再有强迫幼女裹足者,依法治罪!”
为让宣传深入人心,马小丑组建了数十支宣讲队,由识字的士兵、学堂先生与思想开明的妇女组成,深入乡村巷陌,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解裹足的危害。宣讲队还带着图画,展示裹足导致的骨骼畸形、行动艰难的场景,许多百姓看后无不触目惊心。
在县城的集市上,宣讲队还组织了“解足示范”,几位勇敢的妇女当众解开缠足布,展示解绑后的恢复过程,并讲述自己裹足多年的痛苦经历。一位年过四十的王大娘含泪说道:“我五岁便被裹足,疼得整夜哭嚎,如今走路摇摇晃晃,干不了重活,连赶集都要旁人搀扶。若早能废除这陋习,我也能像男人一样下地劳作、照顾家庭!”
宣讲之外,马小丑颁布了严格的禁令:凡辖区内年满十岁以下的幼女,一律禁止裹足;已裹足但未满十五岁的,鼓励解绑,官府免费提供活血消肿的药材;对于强迫幼女裹足的家长,初次警告,再次罚款,屡教不改者则罚服劳役。同时,他要求各乡镇保长、甲长分片负责,逐户排查,确保禁令落实到位。
禁令推行之初,遭遇了不少阻力。一些守旧的老人认为“裹足是祖宗传下的规矩”,“女子无才便是德,裹足才能安分守己”,私下里仍偷偷给幼女裹足。有一户地主家,无视禁令,强行给七岁的女儿裹足,被邻居举报后,马小丑亲自带人上门,严厉斥责了地主夫妇,并依法处以五十两罚金,将罚金用于购买解足药材。此事传开后,再也无人敢公然违抗禁令。
为帮助已裹足的女子恢复,马小丑命林婉清牵头,在县城及各乡镇设立“解足帮扶点”,邀请郎中坐诊,为解绑后的女子提供针灸、敷药等治疗,传授恢复锻炼的方法。许多妇女在帮扶点的帮助下,双脚逐渐恢复功能,能够下地劳作、操持家务,家庭负担大大减轻。
随着时间推移,废除裹足的好处日益显现:女子们能够自由行走、参与劳作,农户家中多了劳动力,兵工厂、纺织厂也吸纳了大量女工;女孩们无需再承受裹足之痛,脸上多了笑容。越来越多的百姓意识到陋习的危害,从最初的抵触转变为支持,甚至主动向邻里宣传“不裹足的好处”。
革新婚俗:倡导一夫一妻,尊重女性权益
除了裹足,纳妾制度与包办婚姻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封建陋习。有钱有势者三妻四妾,普通百姓也以“多子多福”为由纳妾,不仅造成家庭矛盾频发,更让女性沦为生育工具,毫无尊严可言;而包办婚姻则让无数青年男女沦为牺牲品,婚后因感情不和、家暴等问题痛苦一生。
马小丑针对这一现象,颁布了《婚俗革新令》,核心内容包括:倡导一夫一妻制,禁止随意纳妾;婚姻需男女双方自愿,严禁父母包办、买卖婚姻;废除童养媳制度,禁止早婚(男子年满二十、女子年满十八方可成婚);夫妻双方地位平等,禁止家庭暴力,离婚需双方自愿,官府予以公正裁决。
考虑到自身“因特殊情况迎娶两位夫人”的现状,马小丑在告示中特意说明:“本人早年因原配夫人身体孱弱,且为联合地方势力稳固局面,才迎娶第二位夫人,实属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自新政推行后,本人不再纳妾,亦号召辖区内所有军民遵守一夫一妻之制,既往不咎,今后违者必究。”这番坦诚的表态,既避免了被人指责“双重标准”,也体现了推行新政的决心。
为推行一夫一妻制,马小丑首先从官员与军队将领入手,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不得纳妾。有一位跟随马小丑多年的营长,家境富裕,想娶二房姨太,被马小丑得知后,当面约谈:“你身为军官,当为士兵表率。纳妾不仅违背新政,更会引发家庭矛盾,影响军心。若执意如此,便请卸甲归田。”营长深知马小丑的决心,最终放弃了纳妾的念头。
对于买卖婚姻与包办婚姻,马小丑也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临城县有一户人家,为贪图彩礼,将十六岁的女儿许配给一位五十岁的老财主,女孩哭闹不从,其父母却强行逼迫。马小丑得知后,立即派人制止了这桩婚事,没收了财主的彩礼,退还其家,并对女孩的父母进行了批评教育,同时安排女孩进入女子学堂读书。此事让百姓们深刻认识到,新政并非虚言,女性的权益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为倡导自由恋爱与文明婚姻,马小丑还鼓励各地举办“相亲大会”,为适龄男女提供相识相知的机会。在临城县城的广场上,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举办相亲大会,青年男女们在家人的陪同下,通过诗词唱和、才艺展示等方式相互了解,不少人因此喜结连理。这种文明的婚恋方式,逐渐取代了包办婚姻,成为新的风尚。
婚俗革新不仅改善了女性的地位,也让家庭关系更加和睦。以往因纳妾引发的嫡庶矛盾、财产纠纷大幅减少,夫妻携手共建家庭的氛围日益浓厚。许多百姓感慨道:“以前男人三妻四妾,家里鸡犬不宁;如今一夫一妻,夫妻同心,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心多了!”
兴办女学:赋能女性,启迪民智
马小丑深知,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改善社会风气,关键在于提高女性的文化素养,让她们拥有独立思考与生存的能力。在废除裹足、革新婚俗的同时,他大力倡导女子教育,开办专门的女子学堂,让女子也能像男子一样读书识字、学习知识。
创办女子学堂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许多守旧分子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无用,不如在家学女红、做家务”,甚至有人散布“女子读书必败家”的谣言。为打消百姓的顾虑,马小丑亲自撰写《劝学告示》,张贴于各地:“女子并非附庸,亦有求知之欲、成才之能。古有穆桂英挂帅、班昭着书,今有女子可持家、可劳作、可救国。兴办女学,并非让女子抛头露面,而是让她们明理知事,既能相夫教子,又能自立自强。凡适龄女子入学,学费全免,官府还提供书本、笔墨,家境贫寒者可获生活补贴。”
为办好女子学堂,马小丑投入大量资金,在临城县城选址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启智女子学堂”,随后又在各乡镇开办了十余所分校。学堂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马小丑从外地聘请了一批思想开明、学识渊博的女先生,同时也选拔了部分优秀的男先生任教,课程设置兼顾实用性与启蒙性,包括识字、算术、历史、地理、女红、家政、基础医理等。
女子学堂开学的第一天,临城县城的启智学堂门口挤满了人。许多家长带着女儿前来报名,既有开明士绅的女儿,也有平民百姓的孩子。十二岁的李秀莲是个农家女孩,以前因家境贫寒,只能在家放牛、做家务,得知女子学堂免费招生后,她哭着恳求父母让她上学。她的父亲感慨道:“马司令办女学,是给女孩们谋出路啊!以前我们想让孩子读书,既没钱,也没地方去,如今终于有机会了。”
学堂里,女孩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听先生讲课。她们求知若渴的眼神,透着对未来的憧憬。先生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向她们灌输“男女平等”“自立自强”的思想,告诉她们“女子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不必依附男子”。
除了文化知识,学堂还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女红课上,女孩们学习刺绣、缝纫,制作衣物、鞋袜,既可以贴补家用,也能为兵工厂、纺织厂提供手工制品;家政课上,学习烹饪、管家、育儿知识,让她们掌握持家的本领;基础医理课上,学习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既能照顾家人,也能在战时担任医护辅助。
随着女子学堂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孩摆脱了蒙昧,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女性。许多毕业的女学生,有的进入政府部门担任文书、办事员,有的成为学堂的先生,有的进入兵工厂、纺织厂从事技术工作,还有的成为医护人员,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二十五岁的张月娥,是启智女子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如今担任临城县政府的文书。她感慨道:“以前我是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家女,是女子学堂给了我读书的机会,让我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马司令的新政,让我们女性真正站了起来!”
新风蔚然:文明进步,民心归向
马小丑推行的一系列移风易俗举措,虽遭遇了初期的阻力,但在他的坚定决心与务实手段下,逐渐深入人心,辖区内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裹足陋习被彻底根除,年轻女孩们拥有了健康的双脚,能够自由奔跑、参与劳作与学习;一夫一妻制成为主流,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女性的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女子学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女性,她们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马小丑还倡导了一系列其他新风尚:禁止封建迷信活动,打击巫婆神汉、算命先生,宣传科学常识;推行简约丧葬,禁止厚葬薄养,反对铺张浪费;倡导邻里互助,建立“乡邻互助会”,帮助困难家庭渡过难关;推广卫生习惯,要求家家户户勤洗手、勤打扫,定期清理垃圾,预防疾病传播。
这些举措的推行,让临城及周边地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明景象:街道干净整洁,百姓彬彬有礼;男女老少皆有学可上,女子不再是家庭的附属,而是能顶半边天的劳动者;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封建迷信逐渐淡化,科学观念日益普及。
百姓们对马小丑的新政赞不绝口,纷纷表示:“马司令不仅让我们过上了安稳富足的日子,还让我们摆脱了老祖宗传下的陋习,活得更有尊严、更有盼头!”许多外乡百姓听闻临城的新风尚,纷纷慕名而来,定居落户,为辖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风尚的推行,不仅改善了社会风气,更进一步凝聚了民心,巩固了马小丑的统治基础。百姓们从新政中切实受益,对马小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愈发强烈,愿意追随他共同建设家园;而女性地位的提升、民智的启迪,也让社会更具活力与创造力,为经济发展、军事强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时的临城,不仅拥有强悍的军事力量、繁荣的经济贸易、稳固的外交关系,更有着焕然一新的社会风气与民心所向的凝聚力。马小丑站在县城的城楼上,看着街道上往来穿梭的男女老少,看着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看着工厂里忙碌的女工,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推行的移风易俗,不仅是对封建陋习的宣战,更是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在这乱世之中,唯有让百姓既得温饱,又获尊严,才能真正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基业,才能在逐鹿天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而这股蓬勃向上的文明新风,也如同一股清流,在冀南大地蔓延开来,让马小丑的势力不仅在军事、经济上遥遥领先,更在文明程度上成为周边势力的标杆,为后续的进一步扩张与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