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其琛放下信纸,走到沙盘前,目光落在北境之外广袤的草原。他知道,李余然正在经历一个君主必须经历的锤炼。他不能,也不会插手。他能做的,就是确保北境稳如磐石,让皇帝无后顾之忧。
他加紧了与周边游牧部落的“互市”与“会盟”,以商道和威慑并重的手段,极力维持着边境的和平,将可能南下的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是他能为李余然分担的最大压力。
安若欢密切关注着晟国的内外动向。李余然的沉稳应对和持续推进的内政改革,让他眉头深锁。
“他比我们想象的更有耐心。”安若欢对萧景宏道,“外部骚扰未能乱其方寸,内部阻力亦未使其退缩。陆其琛在北境稳如泰山……我们之前的策略,效果有限。”
“那我们是否要加大力度?”
“不。”安若欢摇头,“小动作已无意义,反而可能促使他们内部更加团结。是时候,换个思路了。”
他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巨大的白纸,提笔蘸墨。
“我们要与晟国,进行一场‘君子之争’。”他一边挥毫,一边说道,“发布‘求贤令’,以更高的待遇、更开放的氛围,广邀天下英才,尤其是……晟国‘励耘阁’中那些可能郁郁不得志,或对现行体制有所不满的能工巧匠、格物之士。”
“安相是要……釜底抽薪?”
“是良性竞争。”安若欢纠正道,“同时,启动‘文明之光’计划。系统整理、翻译我渊国典籍、律法、农工技艺,组织使团、商队,主动向西域、南海诸国,乃至晟国周边部落传播。我们要让天下人看到,何为包容,何为先进,何为……文明之高地。”
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比拼的是制度的吸引力、文化的向心力和国家的开放程度。
此策一出,效果立竿见影。 确实有少数晟国工匠被渊国优厚条件吸引,悄然离去。而渊国典籍文化的传播,也在周边地区引起了不少反响,无形中提升了渊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消息传回晟国,朝堂之上再次响起一片忧患之声。有大臣痛心疾首,斥责那些离去者为“叛徒”,要求加强管控,防止人才外流。
这一次,李余然再次展现了他的定见。他在朝会上明确表态:
“人才流动,自古有之。强留无益,反显我朝气量不足。渊国以利以名相诱,我晟国,当以何聚才?”
他自问自答,声音清朗:“当以清明之政、公平之序、施展才华之广阔天地、以及……为国为民之崇高信念!‘励耘阁’之门,将继续向所有有识之士敞开,待遇亦当酌情提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天下人看到,在朕的治下,才华能得到尊重,抱负能得以实现,心血能造福于民!此,方为聚才之根本!”
他没有选择封闭和对抗,而是选择了开放与竞争。他下令进一步优化“励耘阁”的机制,给予研究者更大的自主权和荣誉感,并让“新政评估司”开始研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方略。
与此同时,一场无声的“文化外交”在暗处展开。
安湄通过花月楼遍布四国的网络,悄然将晟国新近刊印的、融合了传统智慧与“励耘阁”新知的书籍——《晟风新语》,推向市面。书中不仅收录了优美的诗词文章,更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晟国在农桑、水利、医药等方面的最新实践与改良,其务实、进取、关注民生的风格,与渊国偏重哲学思辨的典籍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某些阶层中引起了不同的共鸣。
这不是官方行为,却有效地向外界传递了晟国的新形象。
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与文化之争”,成为了检验两国制度与吸引力的试金石。
李余然在压力下,加速了内部改革,尤其是吏治的整顿与司法透明化的推进,努力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实干人才发展的环境。而陆其琛则在北境,以绝对的公正和赫赫军威,塑造着晟国武人的风骨与气节,这也成为一种无声的吸引力。
岁月流转,匆匆又是两年。
李余然已完全驾驭了朝政,他的决策愈发沉稳老练,身上帝王的威仪日重。新政在磕绊中深化,国力在稳步提升。
陆其琛在北境,将边防经营得铁桶一般,偶尔有小规模摩擦,皆被其迅速平息,北境迎来了多年未有的安定。
安若欢的渊国,在文化与人才争夺上略占上风,但晟国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也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一日,李余然接到北境密报,并非军情,而是陆其琛的亲笔信。信中提及,他旧伤发作,加之北地苦寒,精力大不如前,奏请陛下选派得力干将,逐步接掌北境军务,他愿从旁辅佐,以保平稳过渡。
信中的字迹,依旧刚劲,却难掩一丝疲惫。
李余然握着信纸,久久不语。他走到窗前,望向北方。他知道,这一天终会到来。那个曾权倾朝野、也曾舍身护驾的男人,终究是会老的。
他没有立刻回复。他召来了安湄,将信递给她。
安湄看完,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随即恢复平静:“王爷……这是在做最后的安排了。”
“朕知道。”李余然声音低沉,“王妃,你以为,何人可继任北境统帅?”
“此乃军国大事,臣妾不敢妄言。陛下心中,想必已有考量。”
李余然确实有考量。他属意韩霆。韩霆忠诚勇武,历经磨练,已显大将之风,且是他一手提拔,足以信任。但北境军务关系重大,交接需极其稳妥。
李余然最终给陆其琛回了一封长信。信中,他高度赞扬了陆其琛镇守北境的功绩,关切地询问其身体状况,允诺将派遣最好的太医前往诊治。对于交接之事,他并未明确指定人选,而是表示将慎重考虑,并与王爷细细商议,务必以北境安稳为重,绝不会仓促行事。
他给予了陆其琛最大的尊重与体谅。
北境,陆其琛接到回信,看着皇帝那措辞恳切、思虑周详的笔迹,脸上露出了一丝释然的微笑。
他知道,他选对了人,也等到了最好的时机。这片他守护了很久的江山,终于可以安心地交到那位他亲眼看着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年轻君主手中。
窗外,北境的风雪依旧,但屋内,炉火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