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过去好几天,罐子村的日头依旧毒辣。上午,王满银在家慢悠悠的吃完早餐后,才出门向村委走去。
来到村委院坝的时侯,五个知青和五个老汉都在晒谷坪墙根阴凉里扎堆拉话。
在晒谷坪的边边角角,还有些村里没上工的闲汉聚在一起吹牛打屁。
“王哥,王哥”汪宇眼尖,腾地站起来,蹦跳着跑到王满银面前,脸上汗津津的,却掩不住那股高兴劲儿。神色一扫几天前抢割麦子的疲惫。
王满银摁住他掏烟的手“来抽我的,你那好烟留着”他摸出半包“”大前门”,抖出一根递过去。
“好嘞”汪宇接过王满银递过来的大前门香烟,掏出葵花打火机,“咔哒”一声,帮王满银点上,自己也凑着火点燃,压低声音小声说
“王哥,今早,小米粥,大白馒头,把我吃哭了……。今晚还蒸米饭吃……。”
他声音都有些哽咽。使劲眨了眨眼。“王哥,太谢谢你了……。”
这段时间,他太难了。
王满银吐出口烟,拍拍他的肩膀“说这话外弄甚,你们都是好样的,不矫情,不做作,我们是朋友不是,举手之劳而已。”
王满银其实挺喜欢这帮知青的,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比如“手笨脚笨,劳动效率低”“爱面子,放不下城市习惯,娇气”“情绪波动大,爱抱怨……”
但更多的是,他们有韧性和责任感,抱负感。学习和适应能力强,且更能理解和共情,纪律意识更强,总之,王满银更喜欢和他们打交道。
两人还没说几句话,其他四个知青也围了上来,几个老汉依然老神在在的蹲聚在墙阴下,他们和知青真没啥可聊的,除了瓦罐窑的技术上的事。
知青们七嘴八舌的表达感谢之情。钟悦有些不好意思的说“王哥,你真是我们的救星……。”
苏成握住王满银的手“王哥,够意思!以后你言语一声,我决不打折扣”
王满银被他们闹的哭笑不得,摆摆手,无奈说
“行了行了,就甭整这些个虚头巴脑的,我认你们是朋友,既然是朋友就别说外道话了。
我们做朋友的基础,不是耍小聪明和占便宜,而是厚道。
能增进友情的不是语言,而是行动。
能保持友情的不是伪装,而是真诚。所以我把你们当朋友,你们也应该把我当朋友……。”
“啪啪啪”几个知青忍不住鼓起掌来,赵琪更甚,她大大咧咧的性格,有什么话从来就是直说,而不藏着掖着。
她一拍王满银的胳膊,很四海的口气说“我也认你这个朋友,你做人做事够实在,何况你说的话也很有道理,见识比我们还广。”
正说着话,村里干部过来了,支书王满仓站在办公室前吆喝一声。“都堆在外头弄甚?进来开会!”
村委办公室里,支书王满仓坐在办公室前,大队长王满江,村会计陈江华,妇女主任廖海堂都坐在支书边上。
进门后的老汉和知青都扎堆坐在一侧,王满银则被支书招呼着,“满银,你往前头来坐”他指着大队长王满江对面的凳子。
他现在笑的合不拢嘴。大队小麦都收割完成,昨天麦子都入了公社粮仓。他是有理由高兴的。
去年全村近千亩小麦地,产量才八十多斤,不到九十斤的亩产,而今年,大丰收啊,有一百零五斤的高产。
今年村里都奢侈的留下了五千斤,给公社上交了近十万斤。比去年可是多交了一万二千斤,这多交出去的小麦足可抵秋粮近三万斤。
有理由相信,何况照这态势,秋粮产量也不会低,村民下半年和开春不至于断顿,甚至还有几餐二合面馍吃。
这一切,都是王满银带来的,现在怎么看他怎么顺眼。
今天的会议是开始要修缮老瓦罐窑了,修之前的章程都得定下来。
支书率先开口“满银,麦都收完了,我们心里也有底了,”
他声音哄亮,敲了敲桌子。“今天把大伙儿叫过叫来。就是说瓦罐窑的事。满银,你们那瓦罐窑也清理的差不多了,怎么个修法,章程拿稳了没?”
王满银说“支书, 原先咋计划是把老窑都拾掇起来。但那工程也不小,耗费人工物料也多。我和几位老师傅。还有知青们盘算了好几天。”
他顿了顿,扫了知青们一眼,又和坐在门口的几名老汉交换了眼神,孙老汉朝他点点头。
“我们的计划有些变化,这帮知青娃娃,有文化,学习强,我带回的技术资料,他们啃得比咱快。
几个老师傅的清窑时教导点拨,他们都初步掌握了门道。
所以大家都商量着,一致决定,不如……集中力气,把那口最小的瓦罐窑修缮成实验窑。用新学的法子试烧几窑。
要是成了,瓦罐质量、销路都摸准了,咱再甩开膀子大干,照着柳林那边的新式窑来改!一步到位!”
村干部们面面相觑,这改的有点大,也激进很多。
原本计划,将老窑修缮好,试生产成功后,再全力生产个一年半载,见到效益后,再仿照柳林那边瓦罐厂的新式窑改造重建,扩建。
而现在王满银他们的意思是,跳过修缮全部瓦罐窑的打算,只准备修缮可以进行实验流程的小窑。一旦达到预期,就开始造改,重建。这是冒很大风险的。
会计陈江华咳嗽一声,“满银,这,是不是太冒进,修旧窑虽说慢点,但稳妥啊!咱村这点家底,可经不起折腾。万一新法子不成,又误了工夫,这……””
“大队长”王满银站了起来,手一指知青方向,声音低沉了几
“我晓得你担心啥,可你瞅瞅这帮知青娃!”
他可指向苏成,汪宇他们。“他们是知识青年,是有文化,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
知青们也都挺起胸膛,一脸自豪和自信。
“这次麦收时,他们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他们皮晒脱了,手磨烂了,谁喊过一声苦?
但我们不能将他们看作和村民一样的劳动力,他们肚子里有墨水,脑子里有见识,咱们把他们当老黄牛使唤!那是对知识和科学的亵渎。也违背了知青下乡的本意。
你问问老师傅们,他们以前在瓦窑厂学了十几二十年,但这些知青,一听就明白原理,并举一反三,实践中,更能打破常规,创新求变。
所以,他们应该成为我们村的宝贵财富,而不是累赘。明年开春又会来一批,夏天还有一批,甚至以后每年都有知青源源不断的到来。
所以我们得借助这些知青带来的新风气,新脑筋!我才大胆提出提前启动后续计划。因为,我相信有知青的加入,加上老师傅们的经验,我们没有失败的可能!
要是还按老路子慢慢磨。怕得多等好几年,才能让村民吃饱穿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