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先生留下的加密通讯器,像一颗沉默的定时炸弹,安静地躺在苏晚晴的保险柜里。她没有主动联系,也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它的存在。这条来自敌方内部的、真假难辨的缝隙,让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局势,增添了更多变数。她如同一个走钢丝的人,脚下是陆寒琛、周慕深、“诺亚生命”激进派,以及这新出现的、自称“温和派”的几股力量交织成的险峻深渊,任何一步行差踏错,都可能万劫不复。
标准制定工作因之前的冲突而暂时搁置,给了她难得的喘息之机。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光年计划”的商业化落地和“基石计划”的深化上,努力夯实自身的基本盘。她知道,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自身实力才是最重要的筹码。
平静并未持续太久。一则突如其来的行业新闻,打破了暂时的平衡——一家与“诺亚生命”激进派关系密切、同样专注于智能家居领域的海外公司“Aether”,突然宣布了一项突破性的“环境情感感知”技术,并高调发布了概念产品视频。视频展示的技术效果,与“光年计划”的核心方向高度重合,甚至在“情感交互”层面显得更为激进和大胆。
消息一出,业界震动。“光年计划”的独家性和前瞻性受到了直接挑战,市场观望情绪渐起。更让苏晚晴警觉的是,“Aether”发布的技术白皮书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思路和解决路径,与她团队在早期探索中曾论证过、但因伦理风险过高而主动放弃的方案,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绝非巧合。要么是技术思路的“撞车”,要么就是……核心技术的又一次泄露!而且泄露的,可能是连她自己都尚未完全应用的、更前沿的构想。
几乎在消息爆出的同一时间,苏晚晴收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信息。
第一个联系她的,是周慕深。他的信息带着一丝看好戏的玩味:
【∮】:看,狗急跳墙了。当规则内的手段受挫,他们选择了更直接的技术竞赛,甚至不惜亮出一些压箱底的、可能还没捂热乎的东西。小心,这可能是进攻的号角,也可能是……烟雾弹。
紧接着,那个来自文先生的加密通讯器,第一次发出了震动提示。苏晚晴立刻进入安全环境查看,信息很简短:
【文】:Aether 的技术发布是激进派主导的“威慑”行动,意在打击“光年计划”市场信心,并为后续可能的技术冲突或收购谈判制造压力。其技术核心并非完全成熟,存在数据源和伦理审查的硬伤,但来势汹汹,请务必警惕。内部对此行动亦有分歧。
文先生的信息,证实了这是“诺亚生命”激进派的主动出击,并暗示了其技术可能存在缺陷。这与他之前“内部存在不同声音”的说法相互印证,增加了其情报的一定可信度。
而陆寒琛那边,反应则更为直接和有力。陈默亲自来到苏晚晴的办公室,转达了陆寒琛的决定:陆氏资本将立即启动对“光年计划”的追加投资,并动用其全球媒体资源,对冲“Aether”发布带来的市场影响,同时,将协助苏氏对“Aether”的技术专利构成进行深度分析,寻找其可能的侵权证据或技术漏洞。
陆寒琛没有询问,没有质疑,而是直接用行动表明了支持。这种在关键时刻毫不含糊的力挺,让苏晚晴心中那因之前隔阂而产生的坚冰,稍稍融化了一角。
三方信息,三种态度。
周慕深在提醒和观望,带着他固有的神秘与算计。
文先生(或许代表“诺亚生命”温和派)在示警和递送情报,动机不明,但信息具有参考价值。
陆寒琛则在用真金白银和实际力量,构筑防御工事。
苏晚晴站在办公室的巨幅屏幕前,屏幕上并排显示着“Aether”的概念视频、“光年计划”的技术架构图,以及陈默刚送来的、陆氏初步分析的“Aether”技术风险报告。
她没有时间犹豫,也不能被任何一方完全牵着鼻子走。
她迅速做出了决断:
首先,全面接受陆寒琛的支持,利用陆氏的资源,稳定市场,并深挖“Aether”的技术弱点,准备进行强硬的法律和技术反击。这是稳住阵脚的基础。
其次,她指示自己的技术团队,立刻基于文先生提示的“数据源和伦理审查硬伤”方向,对“Aether”的技术进行针对性分析,同时,加快“光年计划”下一代产品的研发进度,务必在性能和伦理安全上,形成对“Aether”的碾压性优势。
最后,她回复了周慕深:
【Su】:烟雾弹还是号角,试过才知道。谢谢提醒。
她的回复,既不亲近,也不疏远,保持着一个合作者应有的礼貌,同时也暗示了她将主动应对,而非被动猜测。
处理完这一切,苏晚晴走到窗边,夜色中的城市依旧灯火通明。
“Aether”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平衡,也撕掉了最后的温情的面纱。技术战、市场战、情报战……所有的冲突都将更加直接和赤裸。
但她不再感到孤立无援,也不再茫然。她有了更坚定的自身基础,有了陆寒琛在关键时刻的支撑,甚至有了窥探敌人内部的眼睛。
三方博弈,棋至中盘。
而她,已经做好了正面迎战的准备。无论对手使出何种手段,她都将奉陪到底。这场关乎技术路线与商业未来的战争,她绝不会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