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国家级标准制定的邀请,如同一道强光,刺破了笼罩在苏晚晴周围的商业谍战迷雾,将她推向了一个格局更大、规则更明确的舞台。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个绝佳的战略机会——在源头参与塑造行业规则,从根本上规范技术伦理的边界,这无疑是对“诺亚生命”那种危险技术路线最有力的阻击。
苏晚晴迅速调整了重心,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标准制定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之中。她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法规、技术白皮书和伦理指南,咨询顶尖的法律和伦理专家,力求使苏氏的观点和“光年计划”的实践,能成为未来标准中有影响力的声音。
陈院士领导的专家委员会氛围严谨而开放,汇聚了学界、业界和监管方的顶尖人物。苏晚晴作为其中最年轻的企业家代表,起初略显青涩,但她凭借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对数据的严谨态度以及在舆论风波中展现出的责任感,很快赢得了不少委员的尊重。
然而,规则的制定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第一次专家组工作会议上,分歧便迅速显现。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用户行为数据用于模型优化的边界”这一核心问题上。一方是以苏晚晴和几位学院派伦理学者为代表的“谨慎派”,主张严格限制非必要数据的采集,明确要求“知情-同意”原则必须在每一个数据应用环节得到贯彻,并反对将数据用于可能影响用户自主决策的心理引导。
另一方,则是由几位代表大型互联网平台和激进AI实验室利益的委员组成的“效率派”。他们强调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主张在保障基础安全的前提下,给予企业更大的数据应用灵活性,认为过于严格的限制会扼杀产业的活力。他们的论点听起来不无道理,但苏晚晴敏锐地察觉到,其背后隐藏的,正是“诺亚生命”所推崇的那种无限度挖掘数据价值、甚至进行潜在行为引导的逻辑。
争论异常激烈。“效率派”的一位资深代表,甚至略带嘲讽地指出苏晚晴的“光年计划”本身也依赖于用户数据,过于保守的立场是否是为了打击潜在竞争对手?
苏晚晴没有动怒,她冷静地列举了“光年计划”在数据匿名化、用户授权控制和算法透明度上的具体实践,并一针见血地反问:“我们制定标准,是为了划定一条让所有玩家都能安全、健康比赛的跑道,还是为了给某些擅长在灰色地带冲刺的选手开绿灯?当技术的便利开始侵蚀人的自主权时,我们追求的究竟是效率,还是……控制?”
她的发言,有理有据,掷地有声,让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工作会议间歇,苏晚晴在茶水间遇到了陈院士。老人端着茶杯,看似随意地低声道:“晚晴,你的观点很清晰,立场也很正。不过,要推动标准成型,光有道理还不够。有些人背后的能量,不容小觑。”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我听说,有境外资金,正在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影响甚至收买一些专家,为他们的技术路线铺路。”
苏晚晴心中凛然。陈院士的暗示再明显不过,“诺亚生命”或者说其背后的势力,已经将触角伸到了国家标准制定的层面!他们意识到无法从技术上直接击败她,便试图从规则层面,为他们危险的技术实践争取合法化外衣!
这比她之前面临的任何商业攻击都更加凶险。一旦标准被撬开一道口子,整个行业都可能滑向不可控的深渊。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周慕深的加密信息:
【∮】:会场辩论很精彩。不过,真正的较量在会场之外。小心那位姓王的“效率派”急先锋,他儿子上个月刚收到一份来自“诺亚生命”关联基金的、“慷慨”的留学赞助。
信息一如既往地精准和及时。周慕深仿佛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了望者,总能将她视线之外的威胁指给她看。
苏晚晴看着周慕深的信息,又回想陈院士的提醒,感到肩上的压力陡然增加。
这个新的舞台,看似光明正大,实则暗流汹涌,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之前的网络攻防与舆论战。在这里,她面对的不仅是理念之争,更是利益与原则的博弈,甚至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势力渗透。
她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在会议上阐述观点。她必须更主动地团结“谨慎派”的委员,收集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立场,甚至……需要想办法揭露那些试图扭曲规则的幕后黑手。
她回复周慕深:
【Su】:知道了。谢谢。
没有多余的话。她接受这份信息,但如何运用,是她自己的事。
她站在会议中心的落地窗前,看着外面庄严肃穆的城市中轴线。这里,不再是苏氏的顶层办公室,也不是危机四伏的网络空间,而是一个关乎未来技术走向的、没有硝烟的战场。
她的对手,依旧隐藏在水下,但战斗的维度,已经再次升级。
从技术防御,到舆论反击,再到如今的规则制定,她一步步走来,步履维艰,却也步步坚定。
这条路,她必须走下去。不仅为了“光年计划”,为了苏氏,更为了她所坚信的,那个技术当向善、而非向恶的未来。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重新走向会议室。眼神清澈,步伐沉稳。
她的战场,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