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机器人“微尘”集群的成功潜伏,如同在“织网”海底枢纽这座庞然大物的血管与神经中植入了无数微小的传感器。尽管信号时断时续,传输窗口短暂,但持续汇入的数据碎片,经过“因果追溯”AI的不断拼合与深度分析,正逐渐勾勒出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内部动态图景。指挥中心内,气氛专注而凝重,每一次稳定的数据流接收,都伴随着一阵细微的兴奋波动。
张浩团队的工作重点,从最初的艰难建立连接,转向了对海量传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关联性分析。他们利用AI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对不同纳米集群传来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振动、能量辐射背景噪音)、偶然捕获的声学片段(人声、设备运行音)以及极其有限的视觉信息,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关联比对。
几个关键发现逐渐浮出水面:
1. 能量流动的潮汐规律:通过对遍布各处的纳米机器人监测到的环境能量场波动进行大数据分析,AI确认了枢纽内部能量输送存在一个精确的、以3小时52分钟为周期的“潮汐式”波动。在周期的高峰期,能量流强度达到平日的2.5倍,持续约18分钟,期间主要管道振动加剧,部分区域背景辐射水平显着升高。这极有可能是枢纽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或能量密集型生产的窗口。更重要的是,AI发现Λ单元所在核心区域的能量吸收峰值,与这个全局周期高度吻合,但在峰值后期会出现短暂的、异常的能量波动和散热系统噪音加剧,这印证了之前关于Λ单元存在散热压力的推测。
2. 人员活动模式:通过对捕获的零星人声片段进行声纹识别和语义分析,结合不同区域传感器检测到的人员移动(如振动、气流变化),技术团队初步识别出至少四种不同的工作角色声纹,并大致勾勒出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时间规律。例如,负责Λ单元日常监控和维护的技术人员活动范围相对固定,集中在核心区;而负责管线巡检和设备保养的人员则活动范围更广,且活动时间与能量周期的低谷期重叠,可能是为了安全起见。
3. 物流通道的迹象:一个部署在一条宽阔、平坦管道内的纳米集群(代号“德尔塔”),多次检测到周期性的、低频的、有规律的沉重物体移动产生的振动和气流扰动,间隔大约6小时。结合管道走向指向一个大型出入口,AI推测这很可能是一条内部物资运输通道,用于运送原料、耗材或成品。
这些发现,将枢纽从一个模糊的“敌方基地”,转变为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正在运行的复杂工业设施。然而,最核心的谜团——Λ单元的真实用途、“造物主”的具体含义、“源泉”的位置和状态——依然笼罩在迷雾中。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极其短暂的信号高峰。一个位于枢纽上部区域、靠近通风系统主换气口的纳米集群(代号“伊普西龙”),在一次全局能量高峰期间,意外捕捉到了一段持续约5秒、相对清晰的内部广播通讯片段。由于距离声源较近且干扰相对较小,音频质量远超以往:
“……重复,Λ-7核心温度临界阈值警告。ζ序列冷却效率不足,自动调节已失效。需要三级干预。重复,Λ-7……”
广播随即被切断,但紧接着,另一段更急促的、似乎是现场工程师的对话片段被邻近的机器人捕捉到:
“该死!又来了!这次比上次还快!”
“手动 override ζ序列泵压!把备用冷却剂通道全开!”
“不行!压力过大,管道承压报警了!”
“通知控制塔楼了吗?”
“通知了!‘造物主’系统已经介入,正在重新计算平衡点……但需要时间!我们得手动稳住它!”
这段通讯,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核心区域的紧张状况!Λ-7单元(Λ单元的一个关键子部分)的散热问题已经严重到触发自动报警,甚至需要“造物主”系统直接介入调整!而且,问题似乎有加剧的趋势!
“这是一个重大弱点!”山猫指着分析报告,“他们的核心设备运行在不稳定的边缘!如果散热问题持续恶化,可能导致局部故障,甚至连锁反应!”
“但这也是最危险的区域。”林凡保持冷静,“防御必然最严密。我们需要更确切的信息,了解Λ单元的具体位置、防护措施,以及‘造物主’介入的具体模式。”
就在这时,新一天的签到奖励,似乎精准地回应了这一需求。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第4级(星系级)每日签到奖励:特殊技能【能量脉络视觉(初级)】。】
【技能说明:被动提升宿主对环境中能量流动、汇聚、衰减等现象的感知敏锐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视觉化”感知周围的能量场强弱、流向及异常波动,尤其对与已知能量签名(如“织网”协议能量特征)同源或相关的能量活动具有更高的辨识力。效果可随宿主专注度提升而短暂增强。】
【注:该技能为感知增强型被动技能,不直接提供能量操控能力。感知精度和范围受宿主自身精神力及环境复杂度影响。】
能量视觉!这个技能无法直接获取情报,却极大地增强了林凡解读现有数据的能力。当他将意识集中在由纳米机器人网络传来的、那些代表能量场强度的抽象数据流时,一种奇妙的直观感受油然而生。在他的感知中,屏幕上的数字和曲线,仿佛化为了隐约可见的、流淌的光带和脉动的光团。他能更清晰地“感觉”到枢纽内部能量向Λ单元核心区域的汇聚,以及在那附近出现的、不稳定的能量湍流和热量淤积点。
“命令技术团队,”林凡凭借新的感知下达指令,“重点分析所有来自核心区域附近的能量读数,尤其是出现剧烈波动或谐波异常的时间点。结合声学数据,寻找能量异常与设备报警、人员应急响应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
在【能量脉络视觉】的间接指引下,数据分析很快有了新发现:Λ单元的能量异常波动,存在一种非周期性的、但具有特定前兆模式的爆发规律。通常在异常爆发前约30秒,核心能量流会出现一种独特的低频谐振,随后才是温度的急剧上升和冷却系统的过载报警。
“这个前兆信号,可能是我们预测甚至……干预其运行的关键!”张浩兴奋地说。
然而,福兮祸所伏。就在林凡团队为这些突破性发现而振奋时,危险悄然而至。
一天深夜,负责监控“信风”浮标通讯状态的值班员突然发出警报:
“报告!‘信风’-2号浮标信号丢失!最后一次传输数据包显示,其接收到的纳米集群信号强度在瞬间达到峰值,随后急剧衰减至零!同时,浮标自身检测到一次强烈的、定向的高能电磁脉冲冲击!”
几乎是同时,与“信风”-2号浮标链接的几个纳米子集群的信号,也从监控屏幕上消失了!
“是反制措施!”张浩脸色大变,“对方发现了我们的中继浮标!或者更糟……他们可能逆向追踪,发现了纳米机器人的存在!”
指挥中心瞬间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立刻命令‘信风’-1号浮标进入深度静默!所有纳米集群执行预设应急协议,大幅降低活动频率,进入休眠状态!”林凡果断下令,“分析脉冲特征!判断是区域性清扫还是针对性打击!”
技术团队迅速行动。分析结果显示,这次电磁脉冲的特征与之前检测到的周期性内部扫描类似,但强度高出数个数量级,且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针对“信风”-2号浮标的大致区域。
“可能不是全面暴露,”张浩分析后稍松了一口气,“更像是对方的防御系统在定期扫描中,偶然发现了我们浮标的异常信号特征(可能是长时间待机或微弱信号泄漏),然后进行了试探性攻击。如果他们已经确认是入侵,应该会发动更大范围的清扫。”
“但警惕级别已经大幅提高了。”山猫严肃地说,“我们的窗口期可能正在关闭。”
幸运的是,“信风”-1号浮标因为布放位置更隐蔽,且及时进入静默,未被发现。与大部分纳米集群的链接虽然变得极其不稳定,但并未完全中断。只是数据传输变得更加困难,风险也急剧升高。
这次事件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织网”的防御体系并非被动迟钝,它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果断的反制能力。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招致毁灭性打击。
在严峻的形势下,林凡做出了决策。
“调整侦察策略。从‘全面铺开’转为‘重点渗透’。”他在战术会议上宣布,“放弃对非关键区域的监控,将所有资源集中在获取Λ单元和‘造物主’系统的核心情报上。利用我们发现的能量异常前兆,尝试在下次Λ单元出现不稳定迹象时,集中纳米集群的资源,进行短时间、高强度的定向侦察,获取关键数据后立即撤离。”
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计划。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同时,”林凡看向山猫,“启动‘深渊漫步者’水下基地的预备方案。如果纳米网络最终暴露或被清除,我们需要有替代的、距离更近的监视和行动支点。”
“明白!‘深渊漫步者’已做好前出部署的准备。”山猫点头。
深海的暗战,进入了最危险的相持阶段。一方如同细微的病毒,已成功侵入巨兽体内,试图寻找其心脏的弱点;另一方则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开始察觉并清除异常。纳米暗流带来的核心涟漪,既暴露了猎物的命门,也惊醒了沉睡的猛兽。下一步,是继续潜伏等待致命一击的机会,还是趁对方尚未完全警觉,冒险发动攻击?抉择的天平,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微微颤抖。而林凡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可能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