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院子,一片狼藉。破碎的塑料布、倒伏的菜架、泥泞的地面…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植物腐烂的气息。
王龙飞和李强站在大棚门口,看着里面的惨状,谁也没说话。损失比昨晚预想的还要严重。泡过水的番茄秧开始打蔫,根部发软;黄瓜藤折断了不少,残存的瓜纽也失去了光泽;最可惜的是那些试种的冰草和芝麻菜,几乎全军覆没,嫩叶糊在泥里,看着就心疼。
“清园吧。”王龙飞沉默良久,哑着嗓子开口,声音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能救的救,救不了的…拔了。”
没有时间哀悼。两人戴上手套,拿起铁锹和耙子,钻进闷热潮湿的大棚,开始清理。
过程并不轻松。倒伏的架子纠缠在一起,需要小心拆解;烂叶和断枝粘在泥水里,发出难闻的气味;泥土湿滑,每走一步都费劲。汗水混着泥水,很快浸透了衣服。
李强一边费力地拔着一棵彻底烂根的番茄秧,一边忍不住骂了一句:“这贼老天…真会挑时候!”
王龙飞没接话,只是手下动作更快了些。他把还有救的苗子小心扶正,在根部培上干土;把打落但还没烂的果子捡起来,放在一边;把彻底没救的植株清理出去,堆在墙角等待沤肥。
清理完,大棚里空了一大片,看着有些凄凉。
“补种啥?”李强喘着气问,“番茄黄瓜是来不及了…生长期太长了。”
“种快的。”王龙飞抹了把汗,眼神扫过空出来的地畦,“小白菜、油菜、茼蒿…一个月就能收。先把地占上,回点本。”
“成!”李强点头,“我这就去镇上买种子!”
“等等。”王龙飞叫住他,“先消毒。地里灌了雨水,怕有病菌。”
他翻出之前买的生石灰,仔细地撒在清整过的土地上,又用新塑料布把土壤覆盖起来,利用阳光高温闷棚消毒。这是“黄土坡老农”在语音里反复叮嘱的,灾后防疫是关键。
下午,李强买回了种子。两人趁着土壤还湿润,抓紧时间翻地、做畦、播种。新的种子撒进消毒过的土地,覆盖上薄土,仿佛重新埋下了希望。
加固大棚是更大的工程。旧的竹竿骨架有些已经变形,塑料布的固定方式也显然扛不住大风。王龙飞琢磨了半天,决定增加立杆密度,用更粗的竹竿做横梁,塑料布不止压边,还要用尼龙绳在整个棚顶拉上网格固定。
材料费又是一笔开销。但这次,两人都没犹豫。吃一堑长一智,这钱不能省。
镇上五金店老板听说他们遭了灾,主动给抹了零头,还帮着把材料运到地头。乡亲们看到他们在加固大棚,也有几个主动过来搭把手,递根烟,闲聊几句,帮着拉根绳子。
“飞娃子,遭灾了别灰心!庄稼就是这样,哪能一帆风顺!”
“这大棚加固好了,往后就结实了!”
“需要短工言一声!工钱好说!”
朴实的话语,没什么大道理,却让人心里暖和。
忙碌了整整两天,大棚终于加固完成。新的骨架更密实,塑料布绷得更紧,抗风能力肉眼可见地增强了。虽然投入了不少钱和精力,但看着焕然一新的大棚,两人心里踏实了不少。
新播下的菜籽也在温暖的土壤里悄悄发芽,钻出了嫩绿的子叶。
晚上,王龙飞剪辑了灾后重建的视频。没有刻意渲染悲伤,镜头平静地记录着清园的艰辛、消毒的仔细、加固的繁琐和新芽破土的希望。
标题很平淡:《暴雨过后,清理消毒,重新播种。大棚加固了,希望这次能扛得住。》
网友们的心疼和鼓励几乎溢出屏幕:
“看着就好累!博主辛苦了!”
“一定会好起来的!”
“新大棚看着就结实!”
“小苗加油!快快长!”
“已下单支持!聊表心意!”
“黄土坡老农”的语音带着欣慰:“娃们做得对!灾后清园消毒是第一要务,防病重于救病。大棚加固得好,往后能省心。补种快菜回本,思路清楚。人没事,地还在,就有指望。”
王龙飞把手机递给正在扒饭的李强听。李强听着听着,眼眶有点热,赶紧低头猛扒了几口饭,含糊道:“这老爷子…真够意思。”
账本上,这场暴雨记下了沉重的一笔支出:材料费、种子费、还有预估的减产损失…数字不好看。
但王龙飞合上账本时,眼神却比暴雨前更加沉稳。
希望,有时候不是一直晴天。它藏在暴雨后的淤泥里,需要你亲手去清理,去消毒,去重新播种,去加固可能再次受损的棚顶。
然后,等待下一茬新绿,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