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的最后一茬萝卜白菜起了窖,霜打过的菠菜和茼蒿也间着苗卖了个干净。大地彻底裸露出来,在日渐凛冽的寒风里变得坚硬。
王龙飞揣着那本算得密密麻麻的账本和心里那点滚烫的念头,去找了村支书。
“还要租地?”老支书捧着搪瓷杯,呵着热气,有点惊讶地看着他,“龙飞啊,那五亩地还没捂热乎呢,这大冬天的,又租地干啥?地都冻瓷实了,啥也种不了。”
“叔,我想试试弄个…弄个棚。”王龙飞搓着手,语气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兴奋和忐忑,“不用好地,就村南头背风、朝阳那块沙坡地就成,贫瘠点没事,租金便宜点。”
老支书眯着眼打量他半晌,咂摸了一口茶:“弄棚?那可是烧钱的玩意儿!你小子挣那点钱,够折腾吗?”
“不够…所以想先弄个小点的,自己瞎鼓捣,试试。”王龙飞老实回答。
“行吧,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老支书放下杯子,拿出账本,“村南沙坡地,荒着也是荒着,两亩,给你算一百五一亩,先租一季,开春再说。丑话说前头,搞不成可不退租金!”
“哎!谢谢叔!”王龙飞赶紧应下,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租金比他预想的还低。
地定了,接下来是材料。他没去建材市场,而是开着破面包在村里和邻村转悠,专找那些闲置的旧院破屋。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搬迁的老宅院角落里,堆着不少拆下来的旧砖头,半卖半送;另一家养鸡场淘汰下来一批长短不一的旧竹竿,便宜处理;镇上的废品站,他淘换到几大卷厚实但有些老化的透明塑料布,还有一些破损不太严重的草苫子。
东西陆陆续续拉回来,堆在新租的两亩地头,像座杂乱的废品山。村里人路过,都好奇地瞅两眼,摇摇头,私下议论:“飞娃子这是捡破烂上瘾了?”“弄这堆破烂能搞出啥名堂?”
王龙飞不管这些,他看着这些“破烂”,眼里看到的却是梁、是柱、是能遮风挡雨的顶。
他照着网上搜来的土法大棚结构和“黄土坡老农”的语音指点,开始自己动手。
没有图纸,全凭脑子想象和实地比划。先确定朝向,挖坑埋竹竿做骨架,歪了斜了就拿绳子拉、木棍撑。旧砖头垒起北墙和东西山墙,砌得歪歪扭扭,缝隙用泥巴糊死。最高的顶棚骨架够不着,就蹬着摇晃的破板凳踮脚扎,好几次差点摔下来。
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冷风一吹,裂开的口子生疼。旧竹竿有毛刺,经常扎进手里,得用针小心挑出来。
黄豆在工地里兴奋地窜来窜去,啃咬那些竹竿碎屑,被呵斥几句,就委屈地趴到一边,歪着头看主人忙活。
过程笨拙又艰辛,进展缓慢。但他憋着一股劲,一天干一点,今天立起几根柱,明天糊好一面墙。
每天晚上,他都会把一天的进展拍下来,剪辑成视频。内容真实得甚至有些狼狈:歪斜的骨架、糊满泥巴的手、被竹竿扎到后龇牙咧嘴的表情、还有黄豆捣乱的憨态。
他给视频起名:《自力更生盖大棚!day 1:立柱子》、《day 3:歪墙怎么扶正?在线等!》、《day 5:被竹竿欺负的一天》…
这些毫无“技术含量”甚至有些可笑的视频,却意外地吸引了大量关注。评论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闹:
“博主真是狠人!自己盖大棚!”
“这柱子歪得…博主小心塌方啊!”
“用旧材料!环保又省钱!思路打开了!”
“看着手疼…博主注意安全!”
“期待成品!加油!”
“北方冬天太冷,博主这棚保温行不行啊?”
“黄土坡老农”也频繁现身指点:“北墙再加厚点,糊层泥巴保温!”“塑料布绷紧点,留通风口!”“草苫子晚上一定盖严实!”
王龙飞一边干,一边看评论,一边调整。网友们的建议和打气,成了他疲惫时最好的强心剂。
寒风呼啸中,一座简陋甚至有些丑陋的日光温室,就在他一砖一竹、满手泥泞中,一点点从地里“长”了出来。
它没有标准大棚的洁白挺括,骨架歪斜,塑料布绷得不够平整,草苫子破旧,但它实实在在地矗立在了那片背风的沙坡地上,迎着冬日微弱的阳光。
最后一块塑料布用泥巴压严实,王龙飞站在这个散发着泥土、竹子和塑料混合气味的“宫殿”里,看着透过塑料顶棚洒下来的、被模糊了的阳光,长长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第一座大棚,成了。
虽然小,虽然土,虽然前途未卜。但这是他亲手,从土里刨出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