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王龙飞照例坐在电脑前。窗外,雨后湿润的空气中传来几声蛙鸣,更衬得屋里只有风扇的嗡鸣和键盘的敲击声。
他先点开下午上传的那条展示雨后菜苗疯长的视频。评论区果然比往常热闹不少。
“这长得也太快了!一夜蹿这么高?”
“春雨贵如油啊!博主地肥水足,菜苗当然给力!”
“羡慕了,我阳台种的生菜半个月了还是豆芽菜…”
“楼主这是什么品种的生菜?看起来挺耐寒的。”
王龙飞一条条看着,嘴角不自觉地带了笑。他注意到,除了感叹和夸奖,开始有零星的种植问题抛过来。
他想了想,敲着键盘回复那条问品种的评论:“就是镇上种子站最便宜的普通散装生菜种,没牌子。可能我们这儿地气足?”
刚回复完,底下就有人接话:“散装种也行,但播种前最好晒种一两天,杀菌出芽齐。”
另一个Id反驳:“生菜种子不能暴晒!温水浸种就行,晒了影响活力。”
王龙飞看得一愣,方法还不一样?他赶紧记下“晒种”和“浸种”这两个词。
他又点开之前那条试吃苦苣菜的视频。下面的讨论更是热烈。
“苦苣菜真要少吃,性太寒,胃不好的人吃了难受。”
“胡说!春天吃正好,清热祛火,我们老家都当宝!”
“关键是处理手法,焯水后一定要用冷水激一下,再挤干凉拌,能去不少苦味。”
“挤干就没营养了!最好就是快速焯烫,保留原味,蘸酱吃最能接受其本味。”
评论区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野菜食用方法辩论场。王龙飞看得津津有味,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经验之谈,虽然互相矛盾,但都透着股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
他注意到一个Id叫“黄土坡老农”的用户,发言不多,但每次都说得很具体:“河滩沙地种叶菜,底肥要足,追肥要勤,但每次量不能大,沙地存不住肥。”“灰灰菜耐旱,但出苗期得保持地皮湿,否则芽拱不出来。”
这些话,听着就像村里老把式的口气,实实在在,没有虚的。
王龙飞忍不住点开他的头像,发了条私信过去:“老师傅,您好。看了您的评论很受用。想请教您,河滩地种野菜,怎么防虫?不敢打药,怕客户嫌。”
没想到,没过多久,“黄土坡老农”竟然回复了:“啥老师傅,就叫老哥吧。防虫土办法多的是。草木灰撒周边,能防蜗牛鼻涕虫。种几棵茴香、薄荷混着栽,味儿冲,不少虫子不爱来。再就是勤快点,早上露水重的时候去地里转,手动捏地老虎、捉蚜虫。费工,但干净。”
王龙飞看着屏幕,仿佛能看到一个老农在屏幕那头,吧嗒着旱烟,不紧不慢地传授着经验。他赶紧回复:“太感谢了!记下了!我明天就试试撒草木灰!”
关闭私信,他心情有些激动。这种感觉很奇妙,隔着屏幕,隔着千山万水,他好像一下子多了许多“师傅”,有争论,有分享,但都是为了地里的那点事。
他又翻看其他评论,把那些看起来靠谱的建议一一记在破笔记本上:“菠菜喜凉,天热前得吃完”、“西红柿苗要培土,防倒伏”、“豆角旁边插细竹竿,让它自己爬”…
原本只是随手记录的剪辑和上传,没想到真成了连接外界的一扇窗。虽然窗外传来的声音嘈杂不一,需要他自己分辨,但这份嘈杂里,却蕴含着无数宝贵的、来自泥土的经验。
夜更深了。王龙飞合上笔记本,心里充满了新的念头和尝试的冲动。明天,他要去灶底掏草木灰,要去看看镇上有没有茴香苗卖…
脚下的黄豆似乎感知到他的情绪,用脑袋蹭了蹭他的腿。他弯腰摸了摸黄豆毛茸茸的脑袋。
“黄豆,咱们这地里的学问,大着呢。”他轻声说道,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