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殿书房内,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琉璃,剔透却沉重,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无形的压力。
李清风端坐案后,面上那层温和的薄冰已然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审视精密器械般的冷静与锐利。
他不再将陆鸣与崔小玉视为可以随意拿捏的下属,而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对手。
“崔助理方才所言,确有几分道理。”李清风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字字如锥,“程序之事,可暂且按下不表。然,本使细读此摘要,其中多处论断,恐已逾越地府司衙本职,有干预天庭权柄之嫌。此,是否才是真正的‘僭越’?”
他不再纠缠技术细节,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最核心、也是最危险的指控,越权干政!
“例如,”他拿起摘要玉简,魂力微动,投射出一段光华文字,“此处言及‘地府资源调配机制僵化,需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并建议‘天庭牵头制定’。地府内部资源调度,乃判官殿权责所在。尔等参事处,一辅助机构,有何依据对判官殿核心政务指手画脚?甚至妄议需天庭介入?此非僭越,何为僭越?”
他目光灼灼,紧盯崔小玉:“《阴律·司职篇》明定,各司其职,不得逾矩。崔助理,对此,你又作何解?”
压力陡增!这已不是简单的程序挑刺,而是直接质疑参事处乃至这份报告存在的合法性!若此条坐实,之前所有努力都将化为泡影,甚至引来更严厉的惩处。
陆鸣心头一紧,此问极为刁钻。参事处的定位本就是模糊的“优化、辅助”,极易被扣上越权的帽子。
然而,崔小玉依旧面色如常,她微微颔首,仿佛早已料到会有此问,清冷的声音如同山涧溪流,冷静而清晰地流淌在殿中:
“仙使所虑,合乎常理。然,仙使或有所忽略。《阴律·司职篇》确强调各司其职,然其开篇亦有总纲:‘诸司履职,皆以维护三界秩序、保障轮回通畅为根本。’此乃一切权责之基石。”
她稍作停顿,迎上李清风审视的目光,继续道:“参事处之设立,判官殿批文明确其职能为‘梳理流程,建言献策,以优化地府运转效能’。我处发现资源调配机制存在可能影响‘轮回通畅’之潜在弊端,依据职能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正是恪尽职守,何来‘指手画脚’之说?”
“至于建议天庭牵头,”崔小玉话锋一转,语气更加沉稳,“正因我处深知地府内部权责界限。资源动态评估,涉及跨司衙标准统一、数据互通,乃至可能需调整现有功德结算之底层规则。此等关乎地府根本运行法则之变革,已远超判官殿一司权责,非天庭统筹不可为。我处提出此建议,非为干预,实为遵循《天条》中‘下情上达,遇重大疑难,当请天庭裁定’之原则。此举,正是为了避免地府内部因权责不清而生乱,维护仙使所强调的‘静衡’。”
她引用的依旧是根本大法,但将“越权”的指控,巧妙地转化为“恪尽职守”和“遵循上达原则”,并将问题提升到“避免地府内乱”的高度,一下子将李清风的指控化解于无形。
李清风眼神微动,心中波澜乍起。他原以为崔小玉只是精通律法条文,没想到她对立法本意和权力制衡的理解竟如此深邃。
这已非寻常吏员所能及,其眼光格局,几可媲美天庭律法司那些沉浸多年的老博士。
他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沉吟一瞬,心中已然明了,单凭常规律法条款,已难以压制此女。必须直击其立论的根本逻辑。
他再次发难,速度更快,角度更刁:
“好,即便此条可解。那摘要中提及‘轮回司往生流程冗长,魂魄积压’,并暗示此与天庭早年制定的《轮回安全细则》过于保守有关。崔助理,质疑天庭既定法规之合理性,此风若长,三界秩序根基何在?此等言论,是否已触及‘动摇根基’之红线?”
这一问,更加狠辣!直接扣上了“质疑天庭”、“动摇根基”的大帽子!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崔小玉瞳孔深处似有寒光一闪,但语气依旧波澜不惊:
“仙使言重了。摘要中从未‘质疑’《轮回安全细则》,更无‘动摇根基’之意。原文表述为‘现行流程在确保安全之余,或可探讨效率提升之空间’,此乃基于事实的建设性探讨。”
她再次强调“建设性”一词,划清界限。
“况且,”她话锋陡然提升,带着一种引经据典的自信,“《三界盟约·生灵篇》有云:‘天道贵生,轮回有序,亦需顺畅。’确保轮回安全与提升轮回效率,皆为‘贵生’之道体现,二者本非对立,乃一体两面。我处指出效率问题,正是为了更好实现‘贵生’之天道,使魂魄不致因无谓等待而煎熬,此正是维护轮回秩序之本意,何来动摇根基之说?”
“若固守陈规,无视发展变化,致使秩序运行滞涩,生灵怨声载道,方是真正侵蚀根基之举。仙使掌天庭巡察,明察秋毫,当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理。我等地府微末之见,不过是遵循此古训,恳请仙使洞察时变,令三界活水长流,基业长青。”
崔小玉不仅再次化解了指控,更反过来阐述了一种“动态秩序”的观点,并将最终的落脚点从提出建议,巧妙地转变为“恳请”上位者为了“基业长青”而“洞察时变”,姿态更低,立意却更高,言辞犀利却又包裹在忠恳劝谏的外衣之下,让人难以挑剔。
李清风沉默了。他注视着眼前这位清冷自持、却仿佛周身笼罩着一层无形法理光辉的女子,第一次在地府这个他视为“下界”的地方,感受到了某种近乎平等的、基于纯粹智慧的威胁与……欣赏。
他身体微微后靠,第一次用一种全新的、极其认真的目光打量着崔小玉。这个女子,对律法的理解已不仅限于条文,更深入到了立法精神和三界运行的根本哲学层面,且深谙进退之道。她的每一次反驳,都像是用最坚硬的基石,稳稳地托住了他砸下的重锤。
殿内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李清风的步步紧逼,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而坚韧的墙。崔小玉以绝对的专业、冷静和智慧,守护着报告的合法性,也守护着参事处反击的基石。
但这仅仅是上半场。李清风知道,常规的法律条款和权责质疑已难以压制对方。他需要祭出更强大的武器。一场关于秩序本质的理念交锋,即将在这偏殿之中,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