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薄雾还没散尽,阳光柔和地铺在云溪小学的操场上。苏念和陆星衍刚把车停稳,就被一群孩子热情地围住了——他们手里都紧紧攥着之前准备好的回信,眼巴巴地望着大巴车的后备箱。那里装着从青山小学和月牙小学远道而来的“星光信封”,经过一段日子的等待,终于要送到小主人手上了。
“苏老师!陆老师!是信到了吗?”小浩挤在最前面,手里还无意识地搓着几根编竹筐剩下的竹条,眼睛亮得惊人,“我一直在等林林的回信!不知道他收到我的小竹筐没有……”
陆星衍笑着点点头,利落地打开后备箱,露出两个贴满星星贴纸的纸箱:“都在这儿了!每个人都有份,咱们现在就去活动室,一个个发,好不好?”
“好!”孩子们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操场,他们簇拥着两人,像一群快乐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涌向活动室。陈校长早已等在门口,看着那两箱沉甸甸的信件,脸上是掩不住的欣慰:“你们是不知道,自从你们上次离开,这些孩子哪天不去收发室转上几圈?这份盼头,比过年还足呢。”
活动室里,孩子们按班级坐好,一双双眼睛都紧盯着讲台上的纸箱,那小眼神,又急切又期待。苏念和陆星衍分工合作,照着信封上的名字,一份份地把远方的问候送到每个孩子手中。
小浩第一个拿到了林林的回信。他小心翼翼地拆开,先捧出了那个彩泥捏的小饭馆模型——做得可真细致,连门口两个小小的人影都清晰可见。“哇!”他低低惊呼了一声,才展开信纸,轻声读起来:“小浩你好,收到你的竹筐模型我太高兴了!我爸爸以前也做过木工,他看了直夸你手巧呢。我已经给妈妈做了个布娃娃,她视频里看到,都哭了,说特别喜欢……”
读着读着,小浩的声音有点哑了,他抬起头,眼圈微微发红:“苏老师,林林他……他也那么想他妈妈啊。”
苏念走过去,轻轻揽了揽他的肩膀:“嗯,想念爸爸妈妈的心情,大家都是一样的。这些信啊,就是让你们知道,这条路上,你不孤单。”
小诺也收到了月牙小学小雨的回信。小雨在信里细细分享了做红烧肉的窍门,还邀请小诺下次一起视频学折纸。随信附来的,是一片绣着桂花的小布片,散发着淡淡的、好闻的香气。小诺把布片紧紧贴在脸颊上,甜甜地笑了:“我要把它缝在千纸鹤的翅膀上,这样,就像带着小雨和妈妈的祝福一起飞了。”
活动室里,被惊喜的欢呼和低低的啜泣声填满了。孩子们收到的礼物五花八门:五彩的星星手链、用树叶拼成的画、画满璀璨星空的明信片,还有远方伙伴写来的、歪歪扭扭却格外真诚的鼓励话语。
最巧的是,一个叫小宇的男孩,收到了月牙小学另一个“小宇”的回信——两个同名同姓的孩子,就这样通过“星光传信”成了朋友。信里,月牙小学的小宇分享了图书漂流中的趣事,还热情邀请他参加下次的三校读书会。随信送来的,是一枚刻着“知识共享,友谊长存”的星空书签。“太神奇了!”小宇兴奋得脸都红了,“世上还有另一个小宇!他也爱看书!”他立刻掏出纸笔,迫不及待要写回信。
陈校长看着眼前这温暖的一幕,感慨道:“苏老师,陆老师,你们这个‘星光传信’的点子,真是办到孩子们心坎里去了。他们收到的不仅是礼物,更是一种‘我懂你’的共鸣。这比我们大人说一千句安慰的话都管用。”
苏念温和地笑了笑:“我们只是搭了个台子。能让孩子们的思念有个安放的地方,能让他们的友谊越过山头连在一起,这就够了。这些信和礼物,就像一座座小桥,让三个学校的孩子知道,成长的路上,咱们彼此作伴。”
陆星衍接过话头,声音里带着展望:“接下来,我们可以把孩子们的回信和礼物也整理出来,做成新的集锦,给青山和月牙小学送回去,让这份温暖继续传递。还可以找个时间,办个三校线上见面会,让孩子们亲眼见见他们的笔友,亲口聊聊。”
“真的吗?”孩子们一听,立刻炸开了锅,“真的可以视频见面?”“我想亲眼看看林林!问问他小饭馆里都有什么好吃的!”“我想和小雨姐姐学折新的千纸鹤!”
“当然可以!”陆星衍被他们的热情感染,笑着保证,“我们尽快安排,让大家和笔友‘面对面’聊天。”
中午,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活动室,好些人利用课间就写起了回信,急着想把心里的高兴和感动告诉远方的朋友。小浩在信里写道:“林林,你的小饭馆模型我爸爸也夸好!我已经会编更大的竹筐啦,等你爸爸回来,咱们一起编个能装好多好多栗子的大筐,好不好?”他还细心地把一根竹条编成小鸽子的形状,希望它能带着自己的心意,飞到林林身边。
小诺则在信里画了详细的千纸鹤步骤图,邀请小雨下次一起折:“小雨,你送的桂花布片好香,我已经把它缝在千纸鹤翅膀上了。希望我们的千纸鹤能一起飞得很远很远,把想念带给妈妈。”
下午,苏念和陆星衍开始整理孩子们的回信和礼物,准备制作新的温暖集锦。他们把每一封回信拍照留存,给每件小信物编号记录,旁边还贴心地附上孩子们收到礼物时那瞬间的笑脸和感言。
“这些集锦,不光是这次活动的纪念,”苏念一边整理一边轻声说,“更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串小脚印。等他们长大了,回头看看这些信和礼物,一定会想起这段有远方朋友相伴的日子。”
陆星衍翻看着手里那些充满童真的照片,目光柔和:“从图书漂流,到亲情连线,再到现在的星光传信,我们看着连接三个学校的桥一点点搭起来。这些孩子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他们收获了来自同龄人的理解,来自更多人的关心。这些点点滴滴的爱,会变成他们心里最宝贵的财富。”
陈校长这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叠信纸,语气格外郑重:“这是孩子们非要写给你们的。他们说,谢谢苏老师、陆老师带来了那么多书,带来了能和爸爸妈妈说话的课,还带来了远方的朋友……他们觉得,日子一下子变得又暖又亮堂。”
苏念接过那叠沉甸甸的信纸,心头一热。信上,是孩子们用稚嫩笔迹写下的最朴实的话:“苏老师、陆老师,谢谢你们让我能和妈妈视频,还交到了新朋友,我现在不怕一个人了。”“谢谢你们带来的书和信,我的生活变得有意思多了,我会好好读书,不让你们失望。”“你们就像晚上最亮的那颗星星,照着我往前走。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们一样,去帮助别人。”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漫进活动室,温柔地铺在那些信件和礼物上,像是给它们镀上了一层光。苏念和陆星衍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孩子们一直送到校门口,手里紧紧捏着刚写好的回信,七嘴八舌地问:“苏老师,线上见面会到底什么时候开呀?”“我们的回信,什么时候能飞到朋友那里?”
“别急,别急,”苏念笑着安抚他们,“见面会我们尽快安排。信呢,也很快就会送出去。以后啊,咱们三个学校还要一起做好多有意思的事,让大家成为更好更好的朋友!”
“太好啦!”孩子们欢呼着,用力挥动小手,“老师再见!下次一定要早点来!”
车子驶离云溪小学,天边的晚霞烧得正浓。苏念靠在座椅上,反复看着那些真诚的感谢信,心里被填得满满的。她转过头,看向正在开车的陆星衍。夕阳勾勒出他柔和的侧脸轮廓。
“你说,我们做的这些……真的能帮到他们吗?”苏念的声音很轻。
陆星衍目光依然看着前方蜿蜒的山路,嘴角却浮起一抹温暖的笑意:“我们没法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立刻把他们的父母变回身边。但我们能给他们的童年里,多存进一些温暖,种下一点希望,让他们知道,有人在乎,有人惦记。这些看起来很小很小的光,攒多了,就能变成他们心里的一团火,陪着他们,更勇敢、更乐观地长大。”
苏念深深地点了点头,内心充满了前行的力量。她知道,“星光传信”带来的温暖还在荡漾,三所学校的故事也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未来还长,他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就像夜空中那些看似微小的星辰,汇聚起来,也能照亮一片夜空——他们愿做这样的光,照亮这些孩子成长的路,让亲情不再被山海阻隔,让友谊的歌声越过重重山头,让每一个童年,都能在爱与陪伴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