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像融化的蜂蜜,把希望小学的操场晒得暖融融的。老槐树的叶子差不多落光了,孩子们正拿着树枝,把金黄的落叶扫成一个个小丘——这是他们琢磨了好几天,才想出来送给城里小伙伴的“秋日见面礼”。
苏念和陆星衍一早就等在校门口了。陆星衍穿着那件绣着小海豚的薄外套,不知第几次低头看表:“按理说该到了啊,陈砚不是说八点就出发了?”
“别急,”苏念笑着递过水杯,“孩子们还在教室里最后排练一遍呢,准能给新朋友一个惊喜。”
正说着,山道尽头传来了汽车鸣笛声。孩子们像一群小鸟从教室里飞出来,挤在栅栏边踮着脚张望。三辆黄色校车缓缓驶进校园,车门打开,二十个穿蓝色校服的孩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个藏在山坳里的小学校。
“欢迎来希望小学!”小雨第一个喊出声,孩子们跟着欢呼起来。
城里孩子中,一个扎马尾的女孩举起手里的布偶海豚:“我们带了礼物!”她叫林晓,书包里塞满了绘本和手工作品。她的同伴张阳正仰头看着老槐树,小声嘀咕:“这树真大,比我们学校的还大。”
这时,一位穿米色风衣的女士从车上下来。她的目光掠过操场,停在老槐树上时,脚步突然顿住了。风吹起她花白的鬓发,那双眼睛里翻涌着太多说不清的情绪。
“是王校长吧?我是苏念。”
王慧校长回过神,紧紧握住她的手:“这棵树……还在啊。”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二十三年了。”
陆星衍看着这位优雅的女士,忽然想起父亲说过——当年有个女大学生,放弃城里的工作来这里支教,冬天用身体为孩子们挡风,夏天摇着蒲扇教识字。难道就是她?
孩子们的欢笑声打断了思绪。小雨正拉着林晓往科普角跑:“我带你看海洋模型!是一位姐姐送的!”
“先陪孩子们吧。”王校长轻轻拭了下眼角,又恢复了温和的笑容。
在操场的欢迎仪式上,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捧出精心准备的礼物。小雨举起小海豚木雕:“这是老木匠爷爷雕的,我在青岛见过真海豚!”朵朵展示她的画:“这是青岛的夕阳,送给你。”
城里孩子也献上他们的心意。林晓的布偶海豚针脚细密,张阳的海洋照片色彩斑斓。当希望小学的男孩们跳起笨拙却真诚的海豚舞时,王校长在台下轻轻打着拍子,目光柔软得像春天的溪水。
趁着孩子们分组活动,陆星衍陪王校长参观教室。走到黑板前,她伸手抚摸粉笔槽:“以前是块刷了墨的木板,写几个字就花了。”转身时,她突然问:“你父亲是陆振明吧?当年我们一起搬过砖。”
陆星衍怔住了。
王校长从包里取出本泛黄的笔记本,轻轻摩挲着封面:“这是我的支教日记。你父亲怕孩子们冻着,连夜给教室装窗户;怕孩子们饿,从家里带馒头来……”她翻开一页,照片上年轻的父亲正和工友们扛着木头,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张照片里的孩子,有几个后来走出了大山。”王校长指着一张老槐树下的合影,“当年我跟他们说,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这里的时光。现在看来,他们都记得——就像寄书的那个姑娘,她当年总躲在树下看我带来的书。”
陆星衍这才把线索串起来,连忙掏出阿姨写的信。王校长读着读着,眼泪就掉下来了:“这孩子……还是这么懂事。”
“老师!我们去捡松果吧!”苏念笑着跑来。
孩子们排成两队往山里走。希望小学的孩子当起小向导:“这是酸枣树,果子酸酸甜甜的!”“这是蒲公英,一吹种子就飞走啦!”王校长走在后面,看着孩子们的背影轻声说:“当年我带学生来山里,他们也这样蹦蹦跳跳的。现在看到他们的孩子也这么开心,真好。”
到了林间空地,孩子们像寻宝一样捡起松果。小雨和林晓合作捡了满满一袋,朵朵找到几颗特别的要送给王校长。王校长蹲下身,拿起一颗松果:“这种尖顶的是松树结的,圆滚滚的是柏树的。等到春天,种子就从鳞片里掉出来,长出小树苗。”
傍晚回到学校,烤红薯的香味已经飘满了校园。孩子们围坐在草地上,林晓咬了一口红薯,眼睛亮晶晶的:“真甜!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小雨笑着凑过去:“下次带你去看我们分校,到时候就能在小水池边看小鱼了。”
王校长看着孩子们,忽然站起身:“孩子们,其实我当年也在这里教过书。”她顿了顿,“我想给学校捐一批电脑,还想邀请你们明年春天去城里,看看我们的学校,看看博物馆。”
“真的吗?”小雨激动得跳起来。
“当然是真的。”王校长笑着看向每一个孩子,“到时候,我亲自来接你们。”
夜色渐深,城里的孩子们住进了布置一新的教室。王校长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轻声对苏念他们说:“我还有个想法——让两所学校手拉手’,孩子们可以写信、视频,城里的老师也可以常来上课。”
“太好了!”陆星衍眼睛一亮,“我们可以把手拉手’活动室写进分校计划里。”
第二天告别时,林晓把布偶海豚塞给小雨:“看到它,就像看到我。”小雨把自己的小木雕递过去:“这个带着山里的祝福。”
校车启动时,王校长把笔记本郑重交给陆星衍:“这里记着希望小学的故事,也记着我们的约定。等分校建成,我一定回来。”
孩子们望着校车消失的方向,小雨轻声问:“老师,我们真的能去城里吗?”
“能。”苏念摸摸她的头,“我们一起去。”
夕阳把校园染成金色,陆星衍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纸条——王校长已经联系好出版社,下个月就会寄来电脑和科普器材。苏念凑过来看,笑着说:“看来,希望小学的故事还要写很久呢。”
他们不知道,王校长联系的出版社正是阿姨工作的地方;也不知道,当年援建学校的老同事们,正悄悄用剩下的木头做一扇“希望之门”,准备放在分校门口。
夜色渐深,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陆星衍和苏念在灯下修改建设计划,把“手拉手”活动室加了进去。桌上的笔记本、信件和设计图静静躺着,藏着一个又一个即将揭晓的温暖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