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仿佛被一只无形巨手搅动,原本平静如镜的湖水开始剧烈旋转。以古楼原址为中心,一个直径超过百米的巨大漩涡逐渐形成,吞噬着周围的一切。水流声如雷鸣般轰响,夹杂着木材断裂和石块碰撞的刺耳噪音。
“我的天...这简直像世界末日!”何甜甜捂住嘴,眼睛瞪得圆圆的。她下意识后退几步,脚下松软的泥土留下深深的脚印。
吴邪扶住她的肩膀,声音低沉:“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这种规模的漩涡通常是由于地下空腔突然塌陷造成的。还记得2010年危地马拉城的天坑事件吗?那个直径20米、深30米的巨坑就是在类似条件下形成的。”
漩涡中心的水流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一道深不见底的黑色水洞。古楼的残骸被无情地卷入其中,那些精心雕琢的石柱、壁画碎片在激流中翻滚,最终消失在水下深渊。
孙雪快速取出相机记录这一罕见的地质现象:“太不可思议了!这种规模的湖面塌陷在自然界极为罕见。我查过资料,类似现象只在1892年苏格兰的尼斯湖和2004年日本琵琶湖被记录过,但规模都远不及这个。”
龙渊神情严肃地观察着漩涡的演变:“这证明古楼的地下结构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你们注意看漩涡的旋转方向——逆时针,这说明地下的排水系统可能连接着某条地下河。”
张起灵始终静立在一旁,目光如炬地盯着漩涡中心。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划动着,仿佛在计算着什么。突然,他开口:“漩涡正在加速,退到更高处。”
众人闻言急忙向后退去,刚撤离到一处小丘上,就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湖中心猛地向下塌陷,形成一个巨大的漏斗状凹陷,周围的水流以更快的速度涌入。空气中弥漫着水汽和泥土的腥味。
“好险!”王胖子擦着额头的冷汗,“要是再晚一会儿,咱们说不定就被吸进去了。”
龙渊走到张起灵身边,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洪亮而真诚:“兄弟,这次真是多亏了你!在古楼里要不是你及时发现主梁断裂的征兆,我们可能都要葬身在那下面了。”
张起灵微微颔首,目光依然锁定在逐渐平息的湖面上:“古楼的结构早就超出负荷。那些青铜支柱的腐蚀程度,表明它至少经历了三次以上的大地震。”
“说起这个,”吴邪插话道,“我记得在2016年的一次考古研讨会上,有位专家提到过,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会在关键部位设置‘预警结构’。起灵,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迹象?”
张起灵简短回应:“东南角的承重墙,裂缝宽度在十分钟内增加了三毫米。”
叶天闻言露出钦佩的神色:“这种细微变化都能注意到?起灵,你的观察力确实非凡。”他走到张起灵面前,神情变得郑重:“我和团队认真讨论过,寻找青铜门的路上,我们极其需要你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你愿意正式加入我们吗?”
何甜甜忍不住插话:“是啊起灵!想想看,我们已经有顶尖的设备专家叶天,”她指向正在整理仪器的叶天,“还有经验丰富的领队龙渊,”龙渊挺直腰板,露出自豪的笑容,“再加上我和孙雪的资料分析能力,吴邪的文献研究功底,胖子的野外生存经验——要是再有你的加入,那简直是完美组合!”
孙雪点头补充:“根据我们掌握的线索,青铜门可能关系到一个失落的古代文明。1987年,一支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了一处遗址,其中的壁画就描绘了类似的青铜结构。可惜当时条件有限,研究被迫中断。”
张起灵沉默着,目光从团队成员脸上一一扫过。湖风拂动他额前的发丝,那双总是波澜不惊的眼睛里似乎闪过一丝波动。
龙渊见状,语气更加诚恳:“起灵,我理解你的顾虑。但你要知道,我们不是一般的探险队。我们有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正式授权,还有三个大学的学术支持。上个月我们刚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专项资助,专门用于研究青铜时代的超常规技术。”
叶天打开随身电脑,调出一组数据:“看看这个——通过对已发现的青铜器样本进行碳14测定,我们确定它们来自公元前1600年左右,正好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但令人困惑的是,它们的铸造工艺明显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
吴邪接过话头:“更奇怪的是,这些青铜器的分布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指向性——全部指向昆仑山脉。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山海经》中关于‘昆仑虚’的记载。”
张起灵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我研究青铜文明已经十二年。”他停顿片刻,仿佛在回忆什么,“2009年,我在川西一处崖墓中发现过类似的纹饰。那些图案...与你们照片中的青铜门浮雕几乎一致。”
何甜甜兴奋地抓住孙雪的手臂:“你看!我就说起灵一定会感兴趣的!”
王胖子咧嘴笑道:“这么说你答应了?太好了!今晚我请客,咱们好好庆祝一下!”
张起灵轻轻摇头:“不必庆祝。”他看向叶天和龙渊,“我加入。但有几个条件。”
龙渊立即回应:“你说!”
“第一,所有发现必须优先保证学术价值,不得私自藏匿文物。”张起灵的语气不容置疑。
叶天点头:“这是自然。我们的团队准则第一条就是‘考古为重’。”
“第二,遇到危险时,我的判断具有最高优先权。”
龙渊与叶天交换了一个眼神,郑重承诺:“以你在古楼中展现的能力,我们完全信任你的判断。”
“第三,”张起灵的目光变得深远,“如果找到青铜门,开启方法必须由我决定。”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叶天缓缓点头:“可以。但我们需要全程记录研究过程。”
张起灵微微颔首,算是同意了。
“太好了!”龙渊大笑着再次搂住张起灵的肩膀,“有你在,咱们团队真是如虎添翼啊!想想看,上次在云南那个洞穴里,要是有你在,我们也不至于迷路三天。”
王胖子搓着手兴奋地说:“起灵你是不知道,老龙这家伙平时可严肃了,能让他这么开心可不容易!”
何甜甜俏皮地行了个礼:“欢迎加入‘寻铜小队’,张起灵同志!”
孙雪微笑着递过一个笔记本:“这是我们目前整理的所有资料,包括历次考察的详细记录。最后几页是几位专家对青铜门功能的推测,很有意思。”
张起灵接过笔记本,快速翻阅着。突然,他的手指停在某一页上:“这个推测有问题。”
叶天凑过来:“你说的是李教授关于青铜门能源系统的假设?”
“嗯。”张起灵指向图纸上的一个结构,“这个传导设计违背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规律。根据我在湖北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当时的工匠更倾向于使用环形回路。”
吴邪恍然大悟:“所以你认为青铜门可能不是单纯的能量接收装置,而是...”
“转换器。”张起灵简洁地总结,“把某种能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龙渊兴奋地拍手:“看看!这就是专业!我们纠结了几个月的问题,你一眼就看出了关键。”
此时,湖面已基本恢复平静,只余些许涟漪在夕阳下闪烁。远处的昆仑山脉轮廓在暮色中显得更加清晰神秘。
叶天看了看时间:“既然起灵已经加入,我们需要重新规划行程。根据气象预报,昆仑山区未来一周都是好天气,但半个月后会有强降雪。我们必须抓紧时间。”
张起灵望向西方:“死亡谷的地形我熟悉。2008年地震后,那里的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需要更新地图。”
“这个交给我!”何甜甜举起手,“我认识地理研究所的朋友,可以弄到最新的卫星遥感图。”
孙雪补充道:“我还联系了一位熟悉当地环境的藏族向导。他父亲曾经是八十年代那支失踪勘探队的成员,对死亡谷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深。”
龙渊环视团队,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那么,就这么定了!明天开始准备,后天一早出发。起灵,你需要什么特殊装备尽管说。”
张起灵思考片刻:“我需要一套高精度地震监测仪。死亡谷的岩层结构特殊,普通设备可能会失灵。”
“没问题!”叶天立即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研究所刚好新进了一批德国产的地震仪,精度可以达到0.1级。”
王胖子数着手指:“那我得再多准备些干粮。听说死亡谷里连只兔子都难找,咱们得做好万全准备。”
吴邪笑道:“别忘了带足燃料。高原上生火可不容易。”
夕阳完全沉入地平线,第一颗星星在天际闪烁。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详细讨论着行进路线和物资清单。张起灵虽然话不多,但每次开口都能切中要害。
看着这群刚刚并肩经历生死、现在又因共同目标而团结一心的伙伴,张起灵向来冷峻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
龙渊注意到这个细节,会心一笑,低声对叶天说:“看来我们找到了最后一块拼图。”
叶天点头,目光坚定:“有了起灵的加入,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解开青铜门之谜。”
远方的昆仑山静静矗立,仿佛在等待着这群勇敢的探索者前去揭开它守护千年的秘密。湖面最后的涟漪也终于平息,只有夜风中隐约传来的团队成员们的讨论声,预示着一段全新冒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