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府鸿门宴的硝烟尚未在帝都的权贵圈中完全散去,一场真正属于胜利者的、万民欢腾的庆典便已到来——忠勇侯李擎天,携大破北狄之威,押解着数以万计的战俘与缴获的无数牛羊马匹、军械物资,凯旋还朝!
这一日,京城万人空巷。
从巍峨的永定门到庄严肃穆的皇城根,朱雀大街两侧被汹涌的人潮挤得水泄不通。
鲜花、彩绸、震天的欢呼与鞭炮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忠勇侯!忠勇侯!”
“大胤万胜!”
“快看!那些就是北狄俘虏!”
当忠勇侯李擎天一身戎装,骑着高头大马,出现在长街尽头时,欢呼声达到了顶点。
这位老将虽面容疲惫,但腰杆挺得笔直,眼神锐利如昔,向两侧百姓挥手致意,更引得无数少女少妇激动尖叫。
而紧随其后的,便是那长长的、垂头丧气的俘虏队伍。
有衣衫褴褛的普通狄人士兵,也有被单独看押、虽面色灰败却仍带着几分桀骜的北狄贵族。
他们行走在昔日无比向往、如今却如同梦魇的帝都长街上,承受着两侧百姓鄙夷、好奇乃至愤怒的目光和唾骂,更是将战败的屈辱刻入了骨髓。
凯旋仪式盛大而隆重。
女帝亲登承天门楼,接受献俘,犒赏三军,对忠勇侯及有功将士不吝封赏,极尽荣耀。
然而,盛典之后,一个极其现实且棘手的问题,便摆在了朝堂诸公面前——如何处置这数量庞大的战俘与降部?
朝会之上,争论再起。
一部分激进的武将和官员主张:“北狄狼子野心,屡犯边关,此次大败,正应趁此良机,将俘获之贵族尽数斩首,以儆效尤!
普通战俘,或坑杀,或贬为奴籍,发往各处苦役,永绝后患!”
此议虽解气,却过于血腥,易激化矛盾,且数万战俘管理亦是难题,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暴动。
另一部分较为“仁慈”的官员则主张:“陛下以仁德治天下,不若将这些战俘遣返北狄,以示天朝怀柔,或可换取边境长久安宁。”
此议看似宽厚,却无异于放虎归山,且如何确保北狄领情?
若其休养生息后卷土重来,岂非养痈成患?
还有一部分人则提议:“不若将这些战俘分散安置于内地各州县,编入户籍,令其耕种……”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强烈反对,担心异族聚居,易生事端,且与民争利。
各方引经据典,吵得不可开交,却始终拿不出一个既能有效管理、又能最大化利用此战果的万全之策。
连女帝也微微蹙眉,感到颇为棘手。
就在这僵持不下之际,萧辰再次出列。
他没有参与争吵,而是呈上了一份由金灵儿精心策划、他稍作修改的《战俘安置与北疆善后疏》。
“陛下,诸位大人,”
萧辰声音清朗,压过嘈杂,“杀俘不祥,亦失仁德;纵虎归山,后患无穷;分散安置,恐生内乱。臣有一策,或可兼顾各方。”
他展开奏疏,条分缕析:
“其一,对于普通战俘,不必杀戮,亦不必分散。
可仿‘以工代赈’之法,将其集中安置于北疆边境,由兵部监管,参与修建新城、加固关隘、开辟官道、兴修水利等基建工程。
给予基本口粮,表现优异者,数年后可酌情恢复自由,赐予边地荒田耕种,使其渐染王化,成为我朝边民。
此乃‘化剑为犁’,既可消耗其精力,避免生事,又能弥补北疆战后重建人力之不足,稳固边防!”
“其二,对于北狄贵族及其重要部众首领,则需区别对待。
可择其重要者,迁入京城或内地繁华州府,赐予宅院,名为‘荣养’,实为质子。
以其性命安危,牵制北狄残余势力,使其投鼠忌器,为我朝与北狄后续谈判,增添重要筹码!”
“其三,亦是关键,”萧辰目光扫过众臣,抛出了金灵儿商业布局的核心,“经此一役,北狄元气大伤,内部必生混乱,且对我朝货物需求更切。
臣建议,由朝廷主导,迅速恢复并规范边境‘榷场’贸易。
而我朝商会,如‘灵通汇’等,可凭借其渠道与信誉,主要负责具体经营。”
他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茶叶、丝绸、瓷器、盐铁(限量)等北狄必需品,交换其战马、牛羊、皮草、药材等物资,并巧妙提出:“可在交易中,附赠一些记载我朝风土人情、文化礼仪的书籍图册,或邀请其贵族子弟入我朝学堂‘观摩学习’,潜移默化,行文化浸润之事。
久而久之,经济命脉相连,文化渐趋认同,则北狄再欲兴兵,其内部阻力必将大增!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无论是激进派还是怀柔派,都被这环环相扣、既务实又极具远见的策略所震撼!
这已超越了简单的战俘处置,而是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军事胜利转化为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
杀俘?太低级。放归?太愚蠢。分散?太麻烦。
萧辰(金灵儿)的策略,简直是把北狄的骨头拆了熬汤,皮毛拿来做衣裳,最后连灵魂都要给它打上大胤的烙印!
兵部官员眼睛亮了,边境基建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户部官员心里算了笔账,这样不仅不用耗费大量钱粮养着战俘,还能通过贸易赚钱!
就连最顽固的理学先生,也对“文化浸润”、“渐染王化”的说法频频点头。
女帝凤眸中异彩连连,她再次被萧辰(及其背后那个叫金灵儿的女子)的深谋远虑所折服。
此策,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善后良方!
“准奏!”
女帝当即拍板,“即按萧爱卿所奏,由兵部、户部会同有司,详细拟定章程,尽快施行!
边境榷场事宜,可优先与‘灵通汇’等信誉良好的商会洽谈合作!”
圣旨一下,效率惊人。
很快,数以万计的北狄战俘被有序地押往北疆各处工地,在兵士的监督下,开始了筑城修路的生涯。
而一批北狄贵族,则被“请”到了京城,住进了朝廷安排的宅院,虽衣食无忧,却失去了自由,成了牵制故国的重要棋子。
更令人称奇的是,边境榷场在“灵通汇”的高效运作下,迅速恢复了繁荣。
大胤的商队带着琳琅满目的货物北上,换回成群的战马和堆积如山的皮毛。
一些印制精美、描绘大胤繁华景象和道德故事的画册、书籍,作为“赠品”悄然流入北狄部落深处……
金灵儿之名,虽未直接出现在朝堂,但其庞大的商业网络、精准的战略眼光和高效的执行能力,却已通过这次完美的“跨界”操作,深深烙印在帝国高层的心中。
萧辰站在皇城高处,望着北方,仿佛能看到那条由金灵儿亲手编织的、无形的经济与文化纽带,正缓缓收紧。
武力征服,只是开始。
经济与文化的影响,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之道。
而他与金灵儿,一个在朝,一个在野,正携手将这条道路,铺就得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