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来临,为期三天。这是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很多同学计划回家或结伴出游。顾言澈和苏念晴早就商量好,利用这个假期进行他们的第一次结伴短途旅行。经过反复比较,他们选择了距离A市不远、以古镇和园林闻名的江南水乡——苏城。
出发前一周,两人在图书馆137号座进行了一次高效的“旅行策划会议”。苏念晴负责搜集攻略,标记必去景点(如拙政园、虎丘、山塘街)、特色美食和大致路线;顾言澈则负责理性部分:查询列车时刻表、预订性价比高的酒店(选择了距离景区适中、交通便利的连锁酒店)、用地图软件规划每日具体行程和公交路线、并做了备选方案以防天气突变。分工明确,效率极高。
假期第一天清晨,两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在晨曦中踏上了开往苏城的列车。这是他们第一次一起坐火车,第一次离开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启一段完全属于彼此的旅程。车厢里,苏念晴靠窗坐着,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心情雀跃。顾言澈坐在她旁边,安静地看着她兴奋的侧脸,嘴角微扬。
到达苏城,按照计划顺利入住酒店。放下行李,他们便开始了游览。第一站是着名的拙政园。五月的园林,草木葱茏,亭台水榭,一步一景。苏念晴沉醉于古典园林的精致与意境,不停地拍照,拉着顾言澈在各个角落留影。顾言澈虽然对人文景观的感触不如对实验室设备那么深,但也耐心地陪着她,听她讲解亭台楼阁的典故,偶尔还会从建筑结构或空间布局的角度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让苏念晴觉得很有趣。
“你看这个借景,把远处的北寺塔纳入园中,是不是很像数学模型里的空间映射?”顾言澈指着水中的塔影说。
苏念晴噗嗤一笑:“你能不能别什么都往数理上扯?这叫意境!美学!”
“本质是相通的。”顾言澈一本正经地反驳。
下午逛山塘街,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游人如织。苏念晴对各种小吃和手工艺品充满好奇,顾言澈就负责排队买网红糕点,帮她拿东西,在她挑选手工丝绸围巾时,给出“颜色饱和度适中,适合你”之类非常“直男”但实用的建议。途中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两人都没带伞。顾言澈立刻脱下自己的薄外套撑在两人头顶,拉着她跑到一处廊檐下避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肩膀,他却先拿出纸巾递给苏念晴擦脸。小小的意外,反而成了旅途中有趣的插曲。
晚上,按照攻略找到一家老字号面馆,品尝地道的苏式汤面。苏念晴把自己碗里的焖肉夹给顾言澈,顾言澈则自然地把她的香菜挑到自己碗里。简单的动作,却充满了日常的温馨。
第二天,计划去虎丘。然而,由于前一天的劳累和天气变化,苏念晴起晚了,还有些轻微鼻塞。顾言澈查看了一下她的状态,果断调整了计划:“今天不去虎丘了,那边台阶多。我们去附近的博物馆,室内,轻松点。”
“啊?可是攻略上说虎丘是必去的……”苏念晴有些遗憾。
“下次再来。身体要紧。”顾言澈语气不容商量,但动作轻柔地帮她倒了杯热水。
于是,第二天的行程变得悠闲。他们在博物馆里慢慢逛,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展览;下午找了一家安静的茶馆,临窗而坐,品着清茶,看着窗外河上来往的船只,聊着天,放松身心。这种临时调整,体现了顾言澈的细心和体贴,也让旅行少了几分赶路的匆忙,多了几分随性的惬意。
旅行中难免有意见不合的小瞬间。比如,苏念晴想多拍些照片,顾言澈觉得浪费时间;顾言澈倾向于按最优化路线走,苏念晴则可能被路边的小店吸引而偏离路线。但他们都学会了妥协和沟通。苏念晴会加快拍照速度,顾言澈也会耐心等她逛完小店;迷路了就一起看地图找路,或者干脆随性走走,发现意外的风景。
三天的旅行很快结束。回程的列车上,苏念晴靠着顾言澈的肩膀睡着了,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顾言澈坐得笔直,让她靠得更舒服些,看着窗外飞驰的景色,心里一片宁静。
这次首次结伴旅行,没有惊天动地的浪漫冒险,只有琐碎真实的日常相处。他们一起规划,一起面对突发状况,一起分享快乐,也在小小的磨合中加深了对彼此生活习惯和性格的了解。旅途中的互相照顾、迁就和包容,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对方不仅是学业上的伙伴、精神上的知己,更是可以一起踏实过日子的、最亲近的人。这段旅程,像一次微缩的人生预演,让他们的感情,在柴米油盐和人间烟火中,落地生根,变得更加坚韧和温暖。